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74.95
  • 學位論文

臺灣社區運動發展之研究——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

指導教授 : 溫振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臺灣社區運動起源於1980年代環境遭受污染居民產生生存危機,以及反對「鄰避設施」與對本土文化的關懷。本文以成立於西元1987年的「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觀察其與臺灣社區運動的關係為何?其發展反應各階段的臺灣何種問題?基金會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困境?如何解決?當國家力量開始注入社區議題時,基金會如何回應?回應方式又對社區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第二章「開創與奠基」描述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的背景,並與1990年代左右成立的文教基金會進行比對,瞭解當時臺灣面臨著鄉間藝文環境匱乏、歷史文物流失,以及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此時基金會主要透過在地的董事與義工拓展基金會於社區的網絡。初期活動主要以「藝文展演」、「圖書推廣」與「文化資產與藝術薪傳」為主。 第三章「厚植鄉土與環保運動」探討1990年組織運作的轉變——走向以在地人士、義工為主的集體領導模式,使義工組織逐漸走向制度化,並因而發展出使基金會資金來源穩定的會友募款與餐會募款制度。此時期活動不再局限於高水準的演出,走向「本土化」、「培育下一代」、「多元化」與「社區化」,吸引更多居民參與基金會活動,並發展出「OTB」的扶植新生社團模式,且開始結合鄉內各民間社團。透過與官方合作推展環保活動,使基金會逐漸成為地方與政府的溝通橋樑,亦是政府將資源挹注於社區時的中介。 第四章「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論述新港文教基金會參與1994年全國文藝季的背景,並因著亮眼的成績單成為當時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時各項計畫案的示範點。自「造街」切入社區營造的新港,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得以傳播,並因著「參與式設計」,予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經驗。雖然中山路造街失敗,卻是開啟基金會規劃「造人」工程——「新港社區終生學習體系」的一扇窗。 第五章「社區總體營造的深化」探討「新港社區終生學習體系」建立的背景,其來自於政府因應時代趨勢,與基金會於「造街」面臨的困境。文化與產業的結合則來自於因應2002年加入WTO後的衝擊。社區型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在地關懷的對象反應當時臺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並因著發展需求與政府政策,逐漸帶領社區走向國際化。 觀察新港文教基金會之所以能先行於政府文化、社區政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為政府與地方的溝通橋樑,且能運作至今,會務蒸蒸日上,成為社區營造的典範,其與基金會主要以在地義工當家,並能洞察社區問題,並積極因應政府政策引進資源解決有關。

參考文獻


15.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義工幹部會議記錄(1990.2.8)。
16.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義工幹部會議記錄(1990.4.20)。
17.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0年度幹部會議紀錄(1991.3.31)。
18.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0年度幹部會議紀錄(1991.11.17)
19.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1年度第五次幹部會議(1992.3.2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