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91.70
  • 學位論文

天童真人—謝惠敏的諧擬彩墨創作

Naive child in the future-Chinese brush with color creation in parody way by Hsieh Hui-Min

指導教授 : 李振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當今最新的各種高科技手段讓大眾傳播媒體如電子、電視、印刷品所提供的訊息帶有極高的不確定性,媒體模擬現實並轉化為「仿真」,然而實際上仿真的對象已經與真實沒有關係,現代的生活完全淹沒在大量的擬像之中,使得我們對擬像的接受度異常的高。   於是,當觀看以未來世界為題材的電影、動畫或小說時,對於虛實真假的界線不會刻意劃分也無從釐清,筆者便利用此現代社會現象,透過彩墨創作將個人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擔憂呈現在未來世界的擬像裡,在跳脫現實與常理的虛擬文本中反映現實生存環境將面臨不可抗拒的浩劫,而這樣的結果肇始於現代人心腐化與道德淪喪,所以在作品中擬造了小布娃兒,又因社會人性敗劣的衝擊所致,反倒以小布娃兒的天真諧擬填補現實生活失落的本真,一廂情願的把對童年的美好記憶和天真純稚的性情灌注在小布娃兒身上,將感觸與喟嘆退縮至個人想像空間中,再造嬰戲的意義與形式,營造歡騰的玩樂景像,與未來世界環境的不堪對比,除了製造視覺效果上的衝突感更在觀者的心理感受層面不斷產生質疑和討論,激發更深層的對話和理解。   作品雖然是表現對社會的不滿,但並非以批判、指控的表達方式,而是透過諧擬的輕鬆態度來回應脫序的真實世界,且將深層的關懷融入,以詼諧有趣的圖像內容讓觀者在無壓力的情況下逐漸發現畫面中佈置的衝突與歧異,進而思考作品所欲傳達的信息,表現無厘頭顛覆的態度發揮無聲控訴的力量。

關鍵字

諧擬 嬰戲 彩墨創作 未來世界

參考文獻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Martin Rees,《時終》,丘宏義譯,台北:大塊文化,2005。
史帝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朱元鴻等譯,台北:巨流,1994。
吳柏嘉著,《公仔符碼應用在當代藝術創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
黃朝湖,〈台灣彩墨的歷史走向與國際面向〉,2010年4月23日,取自:http://www.art-show.com.tw/hch-kingdom/20/200201.doc。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