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103.8
  • 學位論文

史惟亮再探與多媒體紀錄

指導教授 : 黃均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將重要典藏文化物數位化,使之不再侷限於實體,受惠於科技的進步與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讓靜態文物進入了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新紀元。然而,典藏物品的繁多,倘若沒有深入的研究,將只是一個「數位化」產品。在本篇論文中,除了以史惟亮為主題進行文字研究之外,另外也嘗試多媒體的影音紀錄。 史惟亮終其一生是一位愛國主義者,同時也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為了愛國而救音樂,為了救音樂捨生命。一生奉獻燃燒自己,為的就是要照亮台灣六零年代的音樂社會。當史惟亮過世三十多年後的今日,筆者雖沒有機會正式成為他的學生,但爬梳於他所留下的檔案時,也被他熱情感染。因此決心要學習史惟亮精神,向歷史負責,將他的檔案深入研究,為這些音樂典藏物奠下基礎。 本論文掌握原始檔案的蒐集,包括音樂作品、書信手稿掃描、歌樂作品錄音、重返史惟亮民歌採集路線,並進行拍攝工作,以及深入訪談生前好友,拼湊出史惟亮短暫璀璨的一生。本論文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將介紹史惟亮的求學與教育推廣;第二部份則針對史惟亮的音樂作品進行分析與研究,並錄製史惟亮代表作《琵琶行》。第三部份是1967年東隊民歌採集路線的再探。除此之外,本篇論文的成果短片亦為重點之一,因此每章的最後一節描述成果短片製作源起與流程。

關鍵字

史惟亮 多媒體

參考文獻


廖珮如。《「民歌採集」運動的再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蘇美惠。《台灣現代音樂中的古詩情-以史惟亮的《琵琶行》、許常惠的《葬花吟》、盧炎的《浪淘沙》為例》。台北: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7。
一、 專書類:
史惟亮。《新音樂》。台北:愛樂書店,1965。
______。《浮雲歌—旅歐音樂散記》。台北:愛樂書店,1965。

被引用紀錄


陳安(2012)。歌劇拍製的理念與實踐-以《依多美聶歐》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14497
黃比宣(2012)。《琵琶行新藝》-史惟亮《琵琶行》創作理念之研究並融合電子原音創作詮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7096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