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30.82
  • 學位論文

雙颱環境下台灣海峽中尺度線狀對流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 : 簡芳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2006年8月9日桑美、寶發颱風之環流輻合區位於台灣上空,東吉島南方出現橫跨台灣海峽且生命期長達18小時的中尺度強線狀對流(Mesoscale Convective Line,以下簡稱MCL)。根據雷達觀測可將其生命期之0~5 h定義為「發展期」,為寶發留下之微弱雨帶在原地發展;第5~8 h定義為「成熟滯留期」,特徵為大於50 dBZ之回波近似滯留,且其西側向西南方彎曲,內部的對流胞由東側發展向西側傳送。第8-15 h為「成熟移動期」,此期MCL往北移動約80 km,且回波之中段垂直結構隨高度向南傾斜,強度仍維持在50 dBZ以上。第15-18 h為「消散期」,在MCL南北兩側出現張裂分離且回波迅速減弱。 WRF模擬顯示,在MCL生成之前,雙颱之外圍環流越過中央山脈後,因絕熱增溫作用,於背風側產生南北兩個中尺度低壓。同時,桑美外圍風場在台灣海峽北部受到地形管道效應影響,低層產生東北風噴流,而寶發外圍氣流在中央山脈南部附近出現繞山作用,在高屏近海產生低層東南風噴流,兩者造成風速風切,導致台灣西部近海處北側、南側分別生成一個氣旋式、反氣旋式渦漩,且與兩中尺度低壓疊合,使台灣海峽呈現鞍形氣流場分佈。模擬顯示MCL對流胞激發位置是兩渦漩之南北風輻合處,且較強的偏北風遇到較冷偏南風被迫抬起產生上衝流。此外,兩颱風為MCL持續提供一南一北對流不穩定與高可用位能之環境。成熟移動期因北風向中層延伸,隨高度向南傾斜之MCL的南側低層出現伴隨冷池的中尺度高壓,此與MCL往北移動有密切相關,亦使MCL由PS型轉為TS型。當動力、熱力作用明顯減弱時,MCL進入消散期。

參考文獻


林李耀、郭鴻基,1999: 颮線基本結構的數值模擬研究。大氣科學,27-4,319-339。
林李耀、郭鴻基,2000: 不同水氣垂直結構的颮線模擬測試。大氣科學,28-2,143-160。
陳泰然、周鴻祺、林宗嵩、楊進賢, 1996: 台灣海峽北部與鄰近地區春夏中尺度對流系統之氣候特徵。大氣科學, 24-3, 145-168。
陳泰然、沈里音,1996: 台灣梅雨季海峽北部與鄰近地區線狀對流之環境條件。大氣科學,24,233-245。
陳泰然、王重傑、周鴻祺、楊進賢, 2002: TAMEX IOP-2 颮線之結構特徵研究。大氣科學,30-4,351-37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