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9.75.212
  • 學位論文

《邶》、《鄘》、《衛》怨刺詩研究

指導教授 : 季旭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討論的主題為《邶》、《鄘》、《衛》怨刺詩研究,期透過文獻探討、詩旨分析與歷史背景考察,來理解作詩者的個人情志與怨刺動機。作詩體悟於現實王室的衰敗、官吏壓迫、政道凌遲,內心傷痛至極,將心中的怨次表現於詩文之中,抒發胸臆之不平,用詩歌來針砭,補察時政,此時期的詩歌,雖被稱為「變風」,但詩人下筆仍溫柔敦厚,藉比興的手法,複疊的詩句,來表達心中的哀,心中的怨。而執政者與後世君主,透過采詩、誦詩,能知曉百姓的心聲與衷情,從而辛勤修政,使政治重回正道。 本論文共分六章來探討,首章為緒論,略說明研究動機、方法及範圍,並作簡要的文獻回顧,體現前人研究成果。次段言《邶》、《鄘》、《衛》三風的概說,將《邶》、《鄘》、《衛》三風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封侯起源、社會環境,作一簡單介紹。三章言怨刺詩的定義與產生。四章為《邶》、《鄘》、《衛》怨刺詩的內容探究,以作詩者與怨刺對象,分為君臣、夫妻及君臣關係來作詩旨討論。五章寫《邶》、《鄘》、《衛》怨刺詩的藝術成就與效用,就怨刺詩的章旨分析、怨刺詩表達的方式及比興的筆法分節探討。末章即為結論,就研究成果作簡單結語。《邶》、《鄘》、《衛》政治衰微,王室淫亂,怨刺詩篇幾乎佔了一半,了解其詩旨,更可以突顯出《詩經》在政教部分的功效,反映人民心聲,以為君王施政之方針,或使後王以之為鑑,才不枉人民的字字血淚。

關鍵字

詩經 怨刺

參考文獻


《詩經評註讀本》,裴普賢著,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7月初版,2003年6月重印二版一刷。
〈「君子偕老」詩義變正〉,余師培林著,台北:《教學與研究》第十二期。1990年。
〈現代詩經學的發展與展望〉,夏傳才著,1996年6月13日在中國文哲研究所發表的演講稿。
〈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張春祥著,《新聞學研究》54期,1997年。
〈從王國維北伯鼎跋看周初「邶入於燕」的史事〉,陳致著,台北:《臺大歷史學報》,2003年6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