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37.3
  • 學位論文

晚明「沒骨山水」研究

A Study of "Mo-Ku" Landscapes in the Late Ming

指導教授 : 林麗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明末的畫壇,出現了一批色彩濃豔、令人一時無以聯想起其直接的風格來源的作品。此批作品起先是由董其昌在題跋中定名為「沒骨山水」。其畫派源流是由張僧繇、楊昇與郭忠恕傳承下來,直到晚明才又被進一步發展。除了董其昌之外,與他有交遊、或聽聞過此種畫風的畫家,也對「沒骨山水」具有興趣。像是趙左、沈士充、項聖謨或是職業畫家藍瑛一門,也都畫有仿張僧繇或仿楊昇的畫作。不過在追溯晚明「沒骨山水」的畫風時,卻未能找出其切確的風格來源。此時,明末突然復興、甚至可能是突然出現的「沒骨山水」與中國的傳統以及外來文化之間的關係到底為何,是相當值得關注的問題。當「沒骨山水」這樣的概念在明末被提出後,畫家與後人因不解其起源而再倒回去尋找中國古代的風格,試圖為這個突然出現的畫風找尋到與中國傳統之聯繫時,會發現在遠古的傳統中彷彿也可以見到類似的作法。然而,如果我們只關注其風格與中國傳統之共同性,卻忽略其異質性,以及兩者當中其實有著時間的斷層性時,就會很理所當然的將「沒骨山水」視為是在中國具有悠久傳統之畫風。在這些晚明「沒骨山水」中,其風格比較能看出西洋畫派的影響,像是趙左、張宏與項聖謨。不過本文還要提出晚明的「沒骨山水」畫風還受到日本大和繪的影響。在董其昌、藍瑛與工坊偽作中,皆可見日本大和繪的雪景與繽紛的彩葉對「沒骨山水」的影響。晚明的視覺文化有許多的來源。在西洋的部分已經有研究者指出西洋畫法對中國的影響,但卻忘記中國除了可見西洋繪畫,還有許多外來友邦的朝貢或私自交易換取文物。而明代對日本的好奇心與眾多的文物收藏,更可以影響到中國畫風。至此,日本的繪畫風格可成為中國藝術的外來資源之一,作為探討晚明繪畫風格之時,也需要考慮倭畫的影響,如此才可真正理解晚明的畫風。

參考文獻


25.石守謙,〈董其昌〈晚孌草堂圖〉及其革新畫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65:2(1994),頁307-332。
53.林聖智,〈北魏寧懋石室的圖像與功能〉,《美術史研究集刊》18(2005),頁1-74。
54.林麗月,〈閩南士紳與嘉靖年間的海上走私貿易〉,《師大歷史學報》8(1980),頁91-105。
81.莊申,〈第二編 對於中國雪景繪畫的幾種考察〉,收於莊申,《中國畫史研究續集》(台北市:正中,1983),頁49-50。
113.鄭岩,《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