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213.235
  • 學位論文

電視競選廣告的批判話語分析─以2008年總統大選為例

指導教授 : 林東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電視競選廣告在現今的選舉政治中,已逐漸形成一股主流的趨勢,代表著電視競選廣告已是競選傳播策略中的核心部份,2008年的總統大選國民黨與民進黨都致力於電視競選廣告的製播,由於電視競選廣告本身具有說服選民投票支持的目的性,因此在製作時必須適切地加入說服性的元素,或是利用一些社會情境因素去進行創意發想,期望讓選民在看過電視競選廣告後能產生認同感,或是更加堅定投票支持的決心。 本論文是在2008年總統大選電視競選廣告的話語層面進行批判話語分析,分別從「文本」層次、「話語實踐」層次與「社會文化實踐」層次三個面向探討,並透過「描述」、「詮釋」和「解釋」三階段,以期了解電視競選廣告中語言、權力和意識型態之間的關係,找出在2008年總統大選期間,國民黨與民進黨是如何操控各自的電視競選廣告話語,以及這些電視競選廣告話語如何去影響社會的詮釋行為,並試圖達到什麼樣的社會效果,最終再進行相關的反思與批判。 在運用Fairclough的批判話語分析之後,了解到在2008年總統大選期間,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的電視競選廣告文本,都是生產者受到自身話語秩序的影響,依據話語秩序形成主要的競選策略後,利用廣告文本的互文性與社會情境因素進行詮釋的階段,再透過話語實踐的過程,去影響社會的詮釋行為,期望能藉此達成贏得2008年總統大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周志華(2009)。《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電視競選廣告:議題、攻擊手法、與眼神接觸》。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俊宇(2007)。《塑造黨國之民──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Anthonissen, C. (2003). Interaction between visual and verbal communication: Changing patterns in the printed media. In G. Weiss & R. Wodak (E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pp. 297-311). NY: Palgrave.
Ball, T. (1988). Transforming political discourse: Political theory and critical conceptual history. Oxford, NY: Basil Blackwell.
Barker, C. & Galasiński, D. (2001). Cultural studie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A dialogue on language and identity. London: Sage.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