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是人類文明進展的基礎,群居社會裡的個體必然得與其他個體互動,無論這樣的互動是互競還是互助的模式,人都不免與其他的個體聯繫,這樣的聯繫可以出於自然,也可能出於人為,出於自然的是自己與血親的關係,出於人為的則是社交網絡,因此人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認識他人,便相應地衍生出一套「指稱」的模式,用於語言的「指稱」即是「稱代系統」,而專用於指稱親屬關係的則是「親屬稱謂」。因此「稱謂」毋寧可說是「文化」的直接聯繫,「文化行為」也必然可由「語言闡述」。 基於這樣的認識立場,我們擬觀察台灣漢語系語言的「稱代系統」與「親屬稱謂」在歷史發展與共時面向上有何特色。從共時的角度,我們觀察了台灣台、華語的稱代系統中「人稱代詞」的指稱意義及社會功能,也從語言結構方面指出NP結構中定語的「稱謂性」與「詞彙化」進程的關係。繼而我們也考慮了歷時的維度,探察了台灣閩、客語表「母親義」稱謂的在歷史與地理上的反映,指出閩、客語的親屬稱謂皆能反映底層現象。並說明台語看似混淆輩份的「以侄為孫」現象,是在甚麼樣的文化背景下產生。最後對客語表「媳婦義」一詞的詞源,我們作了深度的探討,客家的「媳婦(新舅)」與「舅」這一親屬輩份並無關聯,本質上與台語一樣詞源上仍是「新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