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7.195
  • 學位論文

台、華語「稱代系統」與閩、客語「親屬稱謂」研究

A Study of the Taiwanese-Mandarin Referential system of the Pronouns and Min-Hakka Kinship-Addressing Terms

指導教授 : 鄭良偉 姚榮松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群居」是人類文明進展的基礎,群居社會裡的個體必然得與其他個體互動,無論這樣的互動是互競還是互助的模式,人都不免與其他的個體聯繫,這樣的聯繫可以出於自然,也可能出於人為,出於自然的是自己與血親的關係,出於人為的則是社交網絡,因此人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認識他人,便相應地衍生出一套「指稱」的模式,用於語言的「指稱」即是「稱代系統」,而專用於指稱親屬關係的則是「親屬稱謂」。因此「稱謂」毋寧可說是「文化」的直接聯繫,「文化行為」也必然可由「語言闡述」。   基於這樣的認識立場,我們擬觀察台灣漢語系語言的「稱代系統」與「親屬稱謂」在歷史發展與共時面向上有何特色。從共時的角度,我們觀察了台灣台、華語的稱代系統中「人稱代詞」的指稱意義及社會功能,也從語言結構方面指出NP結構中定語的「稱謂性」與「詞彙化」進程的關係。繼而我們也考慮了歷時的維度,探察了台灣閩、客語表「母親義」稱謂的在歷史與地理上的反映,指出閩、客語的親屬稱謂皆能反映底層現象。並說明台語看似混淆輩份的「以侄為孫」現象,是在甚麼樣的文化背景下產生。最後對客語表「媳婦義」一詞的詞源,我們作了深度的探討,客家的「媳婦(新舅)」與「舅」這一親屬輩份並無關聯,本質上與台語一樣詞源上仍是「新婦」。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1982〈儀禮喪服篇所表現的親屬結構〉《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1-43 台北
1973a〈克洛-奧瑪哈:親屬稱謂的結構分析〉《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5:1-39 台北
1973b〈埔里巴則海族親屬結構的研究〉《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79-111 台北
1999《百越族與台灣原住民》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版 台北
1981〈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153-273 食貨出版社 台北

被引用紀錄


吳宥辰(2014)。後殖民再現?: 薩爾曼‧魯西迪小說《午夜之子》兩中譯本比較〔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3/CJCU.2014.0002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