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192.125
  • 學位論文

司馬遷《史記》生死觀研究

A Study on Sima Qian’s Views of Life and Death in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Shiji)

指導教授 : 林礽乾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由司馬遷《史記》出發,試圖透過對於《史記》人物生死抉擇類型的分析與研究,從而歸納出古人對於死亡的理解與面對死亡的態度。實際研究則以〈報任少卿書〉(〈報任安書〉)與《史記》為主要兩大途徑:前者是司馬遷生死觀的直接書寫,宛如骨幹;後者乃其生死觀的真實體現,一如血肉,兩者交織,方才構成了司馬遷《史記》生死觀的完整意涵。研究方法的最大特色是借重西方現代心理學(psychology)的理論,嘗試從心理分析以貼近司馬遷與《史記》人物面對生死時的心理狀態,透過傾聽他們的心聲,從而確認其深意。 就〈報任少卿書〉的研究而言:司馬遷歸結自己的生命經驗,提出了個人生死觀的基本核心:「生死須求重於太山」;並提出了悠關於《史記》人物生死超越的兩個重要議題:「生死無關乎勇怯」(如晏子、季布、欒布)與「超越抉擇於智愚」(如藺相如、春申君)。 就《史記》的研究而言:本論文歸納整合出《史記》人物生死抉擇的六大體現:求仁得仁(如伯夷、叔齊、季札、魏公子之屬)、服膺人倫(如衞伋、衞子壽、肥義、田橫五百義士之屬)、以死相報(包括死報知己的豫讓、侯嬴與以報冤仇的伍子胥兩種類型)、維護自尊(如馮去劫、馮劫、周亞夫、李廣之屬)、成就事業(如管仲、魏豹、彭越之屬)與生死兩忘(如老子、莊子、賈誼之屬),是為《史記》生死觀的正例,影響至為深遠,往往成為後世之人立身行事的典範或是文學作品的素材。此外,司馬遷也由一般人性觀點出發,書寫歷史人物在人情之常(如長平趙卒、漢武帝之屬)、質疑天命(如伯夷、叔齊、項羽之屬)、性格缺憾(如吳起、項羽之屬)、知而不行(如韓非、孫臏之屬)、死前反思(如李斯、子路之屬)或環境影響(如劉長、劉安、劉賜之屬)的生死觀變例。

參考文獻


吳福助,《史漢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圖書,2007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杜維運,1979年。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馮滬祥,《中西生死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