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7.161.207
  • 學位論文

戲曲評點之人物形象研究---以牡丹亭為例

指導教授 : 蔡孟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明、清兩代傳奇《牡丹亭》盛行,沈德符曾云:「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其間,文人亦對《牡丹亭》競相評點,流傳至今,可見評點本有十三種之多。評點之起,固有其形成背景,此時代風氣之共同追求,除可藉評點啟發文意,並可一窺明、清兩代知識階層習慣、理想、觀念;透過評點間之比較,觀察當日思潮狀態。按明萬曆迄清末,《牡丹亭》行世版本近三十種以上,此一被世人視為浪漫主義之作的不朽戲劇,其人物形象透過諸家不同角度之評點,昭顯、衍生更多元之意象,亦呈現《牡丹亭》豐富飽滿之內涵。本論文各章要旨如下: 第一章「緒論」──戲曲評點乃明代文學發展一重要現象,《牡丹亭》亦為當時戲曲評點之「熱點」作品,本文欲藉由結合戲曲評點與《牡丹亭》文本,探討《牡丹亭》人物之形象與意義,揭示戲曲評點之價值與湯作之成就。因此本章將針對《牡丹亭》評點本及《牡丹亭》人物形象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以期在前人基礎上有所擘研。 第二章「戲曲評點的形成建構」──首先探討評點之分期與發展,並列舉各期之特色與評點作品。從政治社會背景、思想轉型變化、八股文盛行、戲曲環境發展、印刷業發達五大相關因素,對明代戲曲評點風氣之興及明、清戲曲評點概況作一探討。對明代戲曲評點,將其分為奠基期、拓展期、深化期,分述各期之發展與特色。對清代戲曲評點,則著重於金聖嘆、毛聲山、吳吳山三大戲曲評點家之探討。 第三章「《牡丹亭》評點的全面開展」──針對明、清《牡丹亭》評點本之特色、批語、貢獻、因襲關係等予以討論,梳理其相應背景,包含「湯、沈之爭」與明、清婦女思想之轉變。又歸納各家評點本之特色,得出明、清《牡丹亭》評點本之五大貢獻,包含:一、「奇幻奇艷,瑰奇愕眙」-揭示浪漫主義;二、「情文飄動,人自軟心」-把握情的意旨;三、「梅柳二字,一靈咬住」-分析情節結構;四、「增減杇塑,飛神吹氣」-評價人物形象;五、「高華流麗,不讓元人」-肯定語言風致。 第四章「《牡丹亭》主要人物形象(上)」──結合明、清《牡丹亭》評點本,對《牡丹亭》主要人物杜麗娘、柳夢梅進行形象分析。依照杜麗娘之特質,分為「忽臨春色,驀地動魂」-慕色之情、「春自繁穠,人自消瘦」-夢而死也、「生死不忘,情之至矣」-死而生也、「鬼可虛情,人須實禮」-情理和諧、「盡孝思者,是情至人」-孝順之情五大部分進行論述。對柳夢梅,則探討其癡情形象及對才的追求。 第五章「《牡丹亭》主要人物形象(下)」──分析杜寶、甄氏、陳最良、春香、石道姑之形象與意義。將杜寶之特質分為威嚴與守理、遺憾與柔軟、政績與忠貞三方面進行探析。甄氏則在於其軟弱慈愛、愁與迷信的性格特色。形象頗具爭議的陳最良,筆者除探究其「腐儒」形象,另針對其「不腐」予以評析。歷來往往被比之《西廂記》紅娘的春香,則以其對比劇中其他人物之性格,呈現其孑然不同的形象。石道姑的部分,探究其真情與老辣的性格,以及其時代意義。 第六章「《牡丹亭》其他人物形象」──對韓子才、小花郎、花神、郭駝子、李全、楊婆、苗舜賓、胡判官、癩頭黿九位人物,結合明、清《牡丹亭》評點本之批語分析其形象,並深究其寓含之現實意義。 第七章「結語」──綜合明、清《牡丹亭》評點本,對其批評形式、收錄內容、正文內容、批評風格等,提出結論,並對本文研究之《牡丹亭》人物形象,做出統整論述。

關鍵字

戲曲評點 人物形象 牡丹亭

參考文獻


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華瑋、王璦玲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
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
陳慧珍:〈明代《牡丹亭》評點中情節結構與人物塑造之探討〉,《戲曲學
華瑋:〈性別與戲曲批評-試論明清婦女之劇評特色〉,《中國文哲研究集

被引用紀錄


鄭婷婷(2013)。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還魂記》版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120141803479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