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主要處理苗族與中華民族的關係變化,於1911年至1949年間,苗族先後呈現出民族化及國族化之歷程。先是透過學術理論與民族調查的努力下,苗族的生活習慣、語言、宗教情形等漸為人所熟知,也被納入具學術典範之專門書籍內。最後,抗戰期間對民族向心力之強調,更加強化了苗族納入中華民族之內,有助於苗族最終之國族化結果。 晚清民族主義風潮盛行,關於「中華民族」的討論也於焉興起。但是,當時苗族卻未被特別提出,或被視為逐漸消滅之族群,或被認作已漢化之族群。終於,「五族共和」之說確立,未見苗族被獨立提出,在在顯示出苗族遭到漠視,未獲得普遍重視。 五四運動後,歌謠蒐集運動表現出知識分子對民間社會的重視,調查對象除了鄉民之外,更擴至蠻民,苗人也在此風氣之下受到關注。另一方面,西方科學理論大量傳入中國,民俗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方法的引進,再加上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設置,各類民族調查行動如火如荼地展開,終使人質疑起清末民初所界定之「中華民族」。這段期間,「苗族」在知識份子的努力下,漸為人熟悉,透過語言分類、體質釐清、生活習俗等描述,漸被識作一「民族」群體,為苗族民族化之過程。 1930至1940年代,民族意識於抗戰階段再度興盛,這段時期政府也表現出對少數民族的關心,積極於邊地教育的設置、邊疆政策的推行,期能團結民族內部、一致抗日。除了國策推動之外,部份知識份子也積極配合政府主張,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論點,苗族終被認定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此階段可視作苗族的國族化歷程。 另一方面,關於苗族與中華民族關係的討論,呈現出不同意識形態間知識份子之差異性,顯現了「知識份子」的複雜與歧異。同樣的,苗人審視自身地位的同時,也可見到不同立場的苗人知識份子對於理解苗族在國族中的地位,有不同的解釋與說法。由此可見,隨著苗族逐漸被納入中華民族之內,以國族建構的角度視之,其實可看出各方論點的拉鋸與角力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