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51.141
  • 學位論文

美術救國:梁中銘反共漫畫研究(1949-1966)

指導教授 : 蔡淵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國民黨政權在1949年年底遷臺後,即確立了反共抗俄的基本國策,在風雨飄搖的年代,國民政府為了儘速穩定統治基礎及建構國家體制,宣傳反共意識型態與鼓吹戰時體制就成為重要的手段。為進行總動員,反共復國國策乃深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層面,1953年蔣介石發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正式確立了官方的反共文藝政策,1955年蔣再提出「戰鬥文藝」號召,其塑造反共文藝的戰鬥意涵更為明顯。在黨國一體的威權體制下,反共復國成為社會各界一致遵循的方向。 在反共宣傳項目中,漫畫是相當特殊的媒介,以圖像為主軸的特性確實能夠在當時民眾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環境下,發揮較大的宣傳效果。臺灣漫畫的發展源自日治時期,臺灣本土漫畫家受到日本漫畫文化影響,展現多元的創作風格。另一方面大陸來臺的中國漫畫家也將中國政治漫畫、抗戰漫畫的傳統移入臺灣,使得臺灣在五○年代漫畫發展出政治漫畫與兒童漫畫兩大主流。政治漫畫方面,以大陸來臺漫畫家為創作的主要群體,「反共抗俄」則是漫畫的目標,並以報刊為作品發表的園地。 梁中銘的單幅反共漫畫是當時政治漫畫的主要創作者,他的創作風格以諷刺為特質,圖像手法上則運用簡化、誇張與變形、比喻與象徵、對比等方式作表現,敘事的方式則結合諷刺及時事報導為主,使得漫畫作品產生更強烈的諷刺性、諧趣性與靈活性。在漫畫的圖像及文字上,以「醜化」共黨人物來塑造敵人形象,並稱共黨領導人為「魔」、「匪」;相對之下,作為領導反共復國的領袖,則多以尊崇、擁戴之語加以形容。二元對立的形象設計即是為了建構「異己」與「我群」的差異性。 在漫畫主題與內容上,筆者分為「國際時事」、「俄匪統治」、「自由中國」三類加以分析。國際時事的漫畫內容以表達民主自由國家應團結合作反共的重要性,俄匪統治以描繪蘇聯及中共的殘暴統治,並呈現人民的抗暴行動為主,共黨奴役、迫害、屠殺人民的圖像是為了傳達「萬惡共匪」的負面形象,使臺灣人民產生「恐共」、「恨共」的情結,以增強反共行動的說服力。自由中國則明顯傳達「反共必勝、建國必成」的未來願景,以作為國府鞏固統治基礎的精神力量來源。 反共漫畫的發行與回應方面,當時報刊的發行量雖然不大,但發行量並不等於閱讀率,故漫畫的影響層面仍有待深入研究。而漫畫評論者與當時報刊的讀者回應,則對梁中銘的漫畫,有高度評價及一定程度的支持。反共漫畫作為圖像「再現」的型式,共黨即成漫畫家再現的「他者」,而他者的再現是從差異性的辨識開始,透過對他者的諷刺與撻伐,異己的形象便逐漸確立。國府透過此種機制,除了作為敵人知識的生產來源,同時也建構了政權本身的正統地位。

參考文獻


4.中國文藝協會編,《文協60年實錄(1950-2010)》,臺北:普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5月。
10.中華民國漫畫學會編印,《中華民國漫畫家年鑑》,臺北:群流出版社,1988年。
48.明驥編著,《蘇聯外交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
84.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臺北:周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17.鍾嘉謀,《重返聯合國之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被引用紀錄


劉瑤君(2012)。敖幼祥《烏龍院》系列漫畫之研究-以社會批判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7491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