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5.217
  • 學位論文

巨磁阻效應教學實驗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指導教授 : 陸健榮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2007年物理諾貝爾獎得獎題目為「巨磁阻效應」。此效應的發現,不但開啟了自旋電子學的大門,而且使磁性記錄的技術有了重大的躍進。為了讓學生在享受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能了解背後科學家的努力研究。我們設計了巨磁阻教學實驗,讓學生從操作中去學習巨磁阻效應的原理。 實驗開端先設置一線圈,提供線圈電流,達到電生磁的效應,再將巨磁阻感測器放置在線圈內,紀錄巨磁阻感測器的電阻值變化。由外加磁場改變,巨磁阻感測器電阻值隨之改變的情形,向學生引入巨磁阻效應的概念。我們使用一般高中生能理解的電阻串並聯模型,來解釋巨磁阻效應的機制。而更進階的學生,讓他們操作變溫的巨磁阻效應實驗,更深入的探討溫度對巨磁阻效應的影響,以及做磁性材料的一些特性分析。 巨磁阻教學實驗的設計,除了達到「學習巨磁阻效應」此主要目的外,仍可讓學生學習巨磁阻效應背後的物理原理,並與高中、大學的正規物理課程相連結,例如:電流磁效應、等效電阻、磁滯效應、磁化機制等。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14] 徐國誠:物理教材中非近似模型之計算與分析。科學教育月刊(第268期)。2004.5
[1]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7, 1(7).
[5] Halliday, Resnick, Walker,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p.879~880,
[6] Charles Kittel, Introduction to Solid State Physics, p.423~424, 6thed.
[9] M.J. Thornton and M.Ziese(Eds.) ,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of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LNP 569,p.71-88,2001.

被引用紀錄


邱柏凱(2014)。微磁通閘感測器之交流調變電路設計與量測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1/NTUT.2014.00495
廖唯佐(2014)。應用於巨磁阻磁場感測器之CMOS同步偵測電路設計與特性測定〔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06-0702201400264200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