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63.22
  • 學位論文

日治時期臺灣「汚物」處理之研究

指導教授 : 蔡錦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明治28年(1895)臺灣依據馬關條約成為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日軍接收臺灣之際,除了對抗臺灣人民以外,還要預防險惡的傳染病,因此總督府除了建立完善衛生行政機關、設置醫學校、醫院等,聘請爸爾頓設計下水道等衛生工程,並發布臺灣下水規則、臺灣家屋建築規則、臺灣污物掃除規則這三大衛生相關法則,將污物掃除正式納入法規一環。 本論文探討方向有二:一從法規制訂到變遷之歷程及背景。從公文類纂切入分析臺灣制訂污物掃除規則的理由,比較各階段法條審議會對於污物處理、從事人員等不同的看法,進而討論日本與臺灣污物掃除施行細則之異同,分析法規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特色。 二是污物掃除處理的實況。日治初期,地方官廳為了更加強防疫措施,將民眾組成衛生組合,因此討論組合執行污物掃除的情況,之後臺灣施行地方自治及市制,污物掃除、處理的轉變。

參考文獻


7、 孫元衡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赤崁集》(臺北:臺灣銀行,1958年)
8、 連橫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輯,《臺灣通史》(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62年)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30、彭善民,《公共衛生與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 范燕秋,〈新醫學在臺灣的實踐(1896-1906)-從後藤新平國家衛生原理談起〉,《新史學》第9卷第3期(1998年9月),頁49-84。

被引用紀錄


江博鴻(2017)。從建築管理的觀點探討臺灣建築師制度形成的過程1845-1970's〔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7.0032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