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平(1007~1091)是北宋政壇上較少為學界注意,卻相當特殊的歷史人物,他見證了五任皇帝的更迭,且親身參與了仁、英、神三朝重大歷史事件的議論,並多次擔任要職。在其作品中記載著對時局的批判與政治主張,其中某些見解受到當政者的採納,甚至對重要決策造成影響。本文試著從張方平個人生長的時代背景、政治風格、人際交往、思想變遷等多方面角度加以觀察,文章架構大致可分為五個部分,除第一章、第五章分別為緒論及結論外,第二章從張方平的家庭背景與進入仕途的經歷,探討他早年入仕的各方條件,並針對他在崑山知縣任上所撰寫的《芻蕘論》分析其早年的政治主張及時代背景。第三章從仁宗朝中期對內與對外的兩件歷史大事著眼,自宋夏戰爭與慶曆變法以後,北宋政壇的論爭與關懷核心即集中於外患與變法之上,張方平亦適於此時進入政府中央,其政治立場攸關日後政治主張與仕途的發展,故考察他在此段歷史背景中所扮演的角色便格外重要。第四章首先以張方平在仁宗朝後期的政治主張與經歷為主軸,一方面觀察其改革思想在慶曆變法結束後的轉化,另一方面探討其政治經歷及考察其實踐,並從他在英宗、神宗改革部署中所扮演的角色,觀察他對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的批評。本文初步希望能藉由爬梳史料還原他的政治生涯,進而探討他與北宋政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期望能對北宋中期的歷史提供不同角度的探討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