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45.162
  • 學位論文

後遺民寫作:記憶、傷逝與悼亡——以朱天心、駱以軍為考察對象

指導教授 : 楊昌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自後遺民寫作提出以來,關注焦點多放在族群議題上,雖然這也是王德威提出該說的背景之一,但探究其文化源頭,此說其實在現代文學與社會環境之下頗有值得討論之處。上承遺民傳統與抒情美學,在記憶辯證、傷逝與悼亡中,追尋自我的安身立命之道,成為一種精神安頓的追尋路線。後遺民不只限於國族,任何人都可能是時間的、現代的遺民。在急速現代化的環境中,漂泊失根的現代人,無所依歸的心靈狀態,就是一種後遺民。是故,後遺民寫作不再限於歷史,不再限於族群,他可以是對現代社會中邊緣、畸零族群的關懷,可以是對現代社會中無我狀態之沈默大眾的關懷,可以是對下一個世代的關懷,可以是對文化群體即將斷裂的關懷。本論文試圖將後遺民寫作加以延伸,並以臺灣文壇創作量豐沛亦極具代表性且具有老靈魂的兩位作家:朱天心與駱以軍為考察,將後遺民寫作與身世感懷、世代景觀、小說技藝與知識份子的關懷等連結,從而理解朱天心如何化身背向未來的天使,並逐漸面向未來,以及駱以軍如何從個人精神密室進化到時空無疆西夏旅館,並據此探觸「我們」的心靈。

關鍵字

後遺民 朱天心 駱以軍 記憶 傷逝 悼亡

參考文獻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2009年)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2008年9月,頁77-137。
王德威:〈明清小說的現代視角〉,《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七卷三期(2007年9月),頁144。
邱貴芬:〈想我(自我)放逐的(兄弟)姐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作家朱天心〉,《中外文學》1993 年8 月,94-110 頁。
郝譽翔:〈1978年的逃亡——論朱天心小說的朝聖之旅〉,《東華人文學報》,2002年,頁241-26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