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8.82
  • 學位論文

朱熹哲學中「心」的意涵研究──對牟宗三論斷之駁議

指導教授 : 黃瑩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受到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的啟發,意在回歸文獻,以不同研究路徑進入朱熹哲學,反省牟先生論斷,以期豁顯朱熹哲學之「心」的超越義與能動義。   牟先生確立陸王一系作為孔孟儒學道統傳承的正統,卻判朱熹為「別子為宗」。考察朱子相關文獻,可以發現他有許多「天地生物之心」、「良知良能」、「心自是仁」之類的言論,與陸王如出一轍,但牟先生面對這些材料時,不是輕忽放過,就是指稱這些是籠統的說、順著孟子、明道隨意的說。牟先生的推論根據在於朱熹將理、氣區分開來,心、性區分開來,講「性即理」,不講「心即理」,心只是「氣之靈」,那麼心的超越義與能動性就消亡了;心本身不是性理,只是具認知清明作用,那麼所有的工夫也成枉然,終究是沒辦法觸動本心、上通天道的。由這樣的推論,可見牟先生對朱子理氣二分、心性情三分的認識,是以為形上形下是截然劃分的,因此心作為一氣,是形下的,便不可能是形上之理;因此,朱子之心沒有超越義與能動義,所有與此相反的言論都成滑轉、渾淪的話語。   朱子講理氣二分,心性二分,仁性愛情等等,顯示其相當強調概念邏輯的分解,可以看出他確實具有形上形下的二元概念;但朱子在講這些區分的時候,又經常說理氣之間的一體性關係,它們是渾然的整體,無法分割,缺一不可,說「道即器,器即道」,可見其二元概念並非對立的、斷裂的,而是相融相即的、整全的。於是我們在看待朱子哲學的時候,必然要分出兩個層次,一個是概念分解邏輯上的,一個是實際存有的狀態的;概念分解上形上形下必然要區分,但此二元並非割裂,因此實際存有狀態下,形上形下渾然一體,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問題。那麼朱熹的「心」在邏輯概念上說,是相對於形上之性理而說為氣,但實際上是理氣共構的整體,不存在只是氣不是理的問題,牟先生的疑慮也就可以解消。   於是本文第二章處理朱子的理氣關係、心性情的分疏,以及關於「仁說」中仁性愛情等等議題,一面彰顯出朱子特別重視概念分解,一面也強調整體性的思維,旨在建立兩個層次的研究眼光,並破解以二元對立概念看待朱子哲學所造成的種種誤解。第三章處理工夫論的問題,指出朱子之理氣論貫徹的樣態,強調人是理氣共構體,一方面有超越性意義與成德的保證,一方面也必然要面對現實面的氣稟限制,此氣稟不代表實現道德的可能性,只是達成的難易度。格致涵養的相互配合,一方面使大眾有實際下手的工夫,一方面也時時刻刻以道德不安的本心之敬來作主導,貫徹動靜,其工夫論自然不僅只是知識性的攝取及好習氣的培養。第四章由中和新舊說中「天地生物之心」、論「明德」中的「虛靈不昧之心」,以及「以覺訓仁」、「觀過知仁」為主要討論重心,重新解析牟先生的論斷,看見其曲解的部份,並補足更多的材料,以證明前兩個章節的論點,彰顯朱熹之心的超越義、能動義。

參考文獻


1.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1996年初版)。
3.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5月)。
12.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
18.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19.林安梧:《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臺北:文海基金會,1996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