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95.6
  • 學位論文

張竹坡《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評點研究

指導教授 : 胡衍南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以張竹坡批評《金瓶梅》中的評語以及小說文本作為研究對象,以論述張竹坡批評《金瓶梅》中的小說觀點與小說定位,並探考張氏評點之價值以及評點與小說文本之間的相互影響。透過研究,筆者企圖釐清張竹坡之評點夾在《金瓶梅》文本與讀者之間,對於小說在閱讀與接受上的改變。 明清之際小說評點隨著小說文本一同刊刻,小說評點發展可以說達到了高峰。附有評點的小說銷得動也銷得快,評點文字作為小說解讀的形式出版,一方面加深了小說閱讀的趣味,一方面則呈現了評點獨特的文學性與創造性。當評點者將評點書寫於小說文本旁,企圖指引後來讀者閱讀方向、轉移讀者關注焦點時,其實正干預了真正的作者─文本─讀者之間的交流。 小說《金瓶梅》因過度寫實的性愛場面描寫,以及情節中充滿情欲貪淫的荒誕生活描述,在明、清兩代讀者群的閱讀與接受中,可說一直處於尷尬曖昧的局面。知識分子在儒家傳統思想影響下,認為文學須背負「教化」的責任,因此紛紛將《金瓶梅》的閱讀視為勸善懲惡之書,張竹坡更透過他的道德教化觀點,認為小說中大肆書寫財物之奢與情慾之淫,乃在於使讀者領悟財色皆空的思想,並且以欣賞小說藝術之角度言及《金瓶梅》人物塑造、情節結構,其中對於批評術語的使用以及小說要素的觀察可以說承上啟下別具意義,而附有評點的張評本,亦可謂清代閱讀《金瓶梅》之範本。 論文先從《金瓶梅》之序、跋談起,觀察歷代文人讀者對小說的批評與閱讀,是否足以造成張氏評點介入的契機,並以此觀點作為後來評點者之評閱的基礎。另外則探討小說評點之源頭,藉由探討評點的發展史,以進一步理解小說評點形成之經過與成就。接著,透過對張竹坡回前總論的掌握,歸納張竹坡批評《金瓶梅》之理論核心,深入了解評點者對《金瓶梅》的批評與價值判斷,以客觀而系統地歸結張氏的批評面向,包含:以道德作為小說定位、以苦孝含酸為作者說法、以及提供讀者進行閱讀的標準程序。 此外,再進一步論述張氏評點中對於文本的細部閱讀與批評,並指出其夾批、眉評已能與評點者所提到的批評概念相互呼應,且自成體系,並分別以「情理觀」探討小說人物語言,以「冷熱觀」解釋小說結構布局、以「財色皆空」的思想說明小說主題。最後,客觀歸納張竹坡評點的文學價值,將其評點內涵以作者創作論與讀者接受觀來探討,試圖在評點者進行「寫」與「讀」的過程中,為評點者保留一席地位,並討論評點者介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在讀者閱讀《金瓶梅》的過程裡,張竹坡化身為伴讀者,掌握小說中的每個關鍵,包含人物間的對話以及每個最微小瑣碎的情節,並且時時在小說文本中發言。他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寫下,指導並且要求後來的讀者,順應自己的法則來閱讀「他的」《金瓶梅》。 論文最後,則反省評點者實際在文本中操作自己所提及的小說批評理論時,是否能夠完全與文本所表述之特色吻合,並且以後來的評點者文龍作為對照,來觀察評點對於小說的詮釋與改造。對於小說文本透過各種瑣碎的細節以表現刻劃細膩、描摹入神的特色,張竹坡往往只選取文本中符合自己評點原則的小說段落,加以大肆發揮,極具張氏個人主觀意識以及主導性。而文龍與張竹坡同為「文人型」的評點者,作為精讀深研的小說評點家,他們的批評原則與對小說的看法各有特色,可見小說往往帶給讀者不同的激盪。當面對同一文本,評點者/讀者們對小說文本各自有不同的聚焦點,透過觀察《金瓶梅》其他評點文字,筆者亦試圖對張竹坡評點《金瓶梅》做一全面性的反思與瞻望。

關鍵字

張竹坡 金瓶梅 評點 文龍

參考文獻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王璦玲:《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5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魏子雲:《明代金瓶梅史料詮釋》(臺北,貫雅出版社,1992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