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72.82
  • 學位論文

清真詞時空意識研究

指導教授 : 林佳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一位偉大的作家,無論其觀賞之面向、體驗之過程是否合乎道統的價值,即使是個人小情私愛的瑣碎題材,都是生活的軌跡和證明;本論文正是基於此點,決心由「生活」中的時空和「作品」中的時空,這兩個觀察角度入手,期望能結合「閱讀」的接受與詮釋,形成與文本之間那超越時間、橫越空間的呼應。 首先關注到周邦彥轉化現實空間為詞句內容的用心。察覺到清真詞把季節的變化、人事的更迭、心情的錯雜交織、穿插於詞句中,呈現出如下類型:「物質變化」、「情先景後:以情語作結」,和「情先景後:以景語作結」,皆以客觀物象為心靈之引領,並從創作與感官接收靈感的時間差異,製造出長調慢詞的迂迴和深邃,並透過有意的組織、安排,讓邏輯性的時空,化為跳躍、有歧異性的詞句。 接著,將客觀時間之邏輯性,演化為詞文那可見、可辨識、可想像的畫面,使本源周邦彥人事裡面臨的一切,全都因錯置的時間,讓空間變得紛繁且與人事相依。 第三,清真詞常將羈旅詞與愛情詞融合為一,使沿途景致和心中戀慕之對象,從原先各自的意義,交織為更複雜、更難釐清的人情體悟,主要是以自然物象展現其特殊性:由柳、梅、風、日、月表現出於傳統概念後更深入的描寫。 最後,周邦彥承接長調慢詞的抒情性,以詞寫人生經驗,在汴京、溧水、長安、荊南等地,以不同時空展現生命意識,及價值趨向。而寫女性居所、女性姿態為主的詞句,以及相關的賞玩行動和情色描繪,也透露了周邦彥交誼之偏狹,與描摹的精緻程度,試圖衝破男性作家視點之囿限。

關鍵字

清真詞 周邦彥 時空意識 空間 意象

參考文獻


趙崇祚編,蕭繼宗評點校注:《花間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佘筠珺:《清真「以賦為詞」探論》,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玫儀 〈柳周詞比較研究(上)〉,《中外文學》,1983年11月。
林玫儀 〈柳周詞比較研究(下)〉,《中外文學》,1983年12月。
弗蘭克斯‧彭茨(Francois Penz)、格雷格里‧雷迪克(Gregory Radick)、羅伯特‧豪厄爾(Robert Howell)編;馬光亭、章紹增譯:《空間》,北京市 :華夏出版社,2006年。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