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200.242
  • 學位論文

清代紅樓戲研究

Studies on Opera in Qing Dynasty: The Adaptation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指導教授 : 蔡孟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自《紅樓夢》小說問世以來,即一時風行,小說原著與改編之紅樓戲的時間甚近,清代紅樓戲之改編,盛於嘉慶朝至道光咸豐之間。本論文即探討清代紅樓戲,以傳奇雜劇為主,就孔昭虔〈葬花〉、仲振奎《紅樓夢傳奇》、萬榮恩《瀟湘怨傳奇》、吳蘭徵《絳蘅秋》、許鴻磬《三釵夢北曲》、朱鳳森《十二釵傳奇》、吳鎬《紅樓夢散套》、石韞玉《紅樓夢》、陳鍾麟《紅樓夢傳奇》、周宜《紅樓佳話》作為論述分析對象。   本論文由清代紅樓戲的作者、搬演情況起始,展現清代紅樓戲之風貌,接著將關注點放在清代紅樓戲之思想、人物腳色、情節結構作探討分析,以小說至戲曲的改編為核心,同時細論小說前八十回、後四十回之轉變,以此檢視承接之後的清代紅樓戲,所受之影響,並展現何種樣貌。另方面,作為改編小說的紅樓戲,透過曲文、賓白、音樂、結構、排場、情節、腳色等,提供另一種特殊的詮釋小說方式。因此本論文另一重點,即參酌戲曲相關理論研究,反思小說、戲曲間之關係,尤其是改編小說類之戲曲間,所存在的侷限。   而藉由本論文的探討,看待做為「獨立」作品的清代紅樓戲,可見存在不同劇作家之特色,除提供觀視《紅樓夢》之不同角度,另外清代紅樓戲的出現,亦為小說《紅樓夢》接受傳播史產生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11月。
劉再復:《紅樓夢悟》,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2月。
梅苑:《紅樓夢的重要女性》,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11月。
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06月。
左鵬軍:《近代傳奇雜劇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9月。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