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207.109
  • 學位論文

臺灣當代小說中的台北圖象

指導教授 : 楊昌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第一章緒論。 闡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陳析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並羅列與台北書寫相關主題研究回顧。 第二章歷史中的台北。 紛陳臺灣/台北發展的外緣因素,關於政治、經濟、文化傳播、社會、外交等層面,各個重要代表事件網絡的交叉比對,呈現出台北的社會變遷。 第三章文本中的台北。 以時間縱軸呈現,分別以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及新世紀,將重要政經文化背景以小說文本勾連印證,分析不同世代、不同族群、不同背景的作家,在歷史變遷中,如何與時代空間對話?如何感知並掌握時代之精神與社會脈動?以十年為斷代,藉以解析其間所隱含的歷史記憶與空間語境,呈現台北各時期的美麗與哀愁。 第四章台北都市空間。 做為首都的台北同時也具備現代化國際都市的空間特質,這些都市空間特質所指涉的意涵為何?城鄉是否對立,在資本主義掛帥的同時是否意味著背離自然?就現代都市的具體空間加以闡述,分析其特質與空間背後所潛藏的意醞。 第五章圖象意涵。 做為臺灣分身的台北,從政治上的威權與經濟上的怪獸,演變成徹底的資本主義實踐場所。在台北特殊的歷史背景及意識型態的背後,被賦予的政治圖象——家國想像與威權象徵。在凝視與隱喻、空間與權力、認同與斷裂、歷史與記憶中,在各種真實與虛構間,探析台北種種跨越疆界的揉雜性。 第六章結論。 當代臺灣小說中的台北圖象,既是背景,也是主體;既是空間景觀,也是文化顯影。文學往往反映社會,總結各種文本構築成的台北圖象,並推衍展望作家眼中所希冀的未來台北。

參考文獻


成英姝,《男妲》,台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
林燿德,《惡地形》,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年
林燿德,《大東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黃春明,《小寡婦》,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石原康,《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的轉移》,台北:東大出版社,1998年

被引用紀錄


張嘉珊(2006)。太康英彥—三張詩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42368
張娣明(2008)。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420091023079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