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254.94
  • 學位論文

芭瑪颱風(2009)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之數值模擬分析

指導教授 : 簡芳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芭瑪(Parma)颱風於2009年10月3-7日通過呂宋島北方,颱風中心與台灣南端最近距離雖達250 km,仍在宜蘭以及花蓮地區造成超大豪雨。為了解降水機制,本研究利用數值模式(WRF)進行模擬,以探討東部地區強降水之成因,並針對颱風環流,與東北季風的共伴效應,以及台灣地形進行敏感度分析。   當颱風環流的暖溼空氣通過台灣東側,與東北方冷乾空氣輻合後西移,輻合氣流受地形抬升後舉升凝結,使對流發展旺盛而降下豪雨。其中宜蘭地區於颱風開始南移後有共伴效應加強水氣傳送,使降水持續。花蓮地區由於山脈緊鄰海岸且夫如數較宜蘭地區小,氣流不易被舉升,使降水量少且集中於外海。此外,芭瑪颱風移速緩慢,使對流系統通過台灣東側的時間加長,也是造成超大豪雨的原因之ㄧ。 本研究也利用改變地形高度、環流強弱等因素進行測試,發現 當地形降低時,於東岸低層氣流輻合減弱,同時氣流被舉升形成的對流胞亦減弱;當地形高度增加時,雖輻合強度增加,但此時夫如數僅0.4,低層氣流因不易被舉升而轉為繞山,使降水量減少。當環流減弱時,台灣東側之輻合強度、風速以及水氣混合比皆相對減弱,此時颱風內對流系統以及共伴效應所產生之對流胞強度亦較弱。同時,東北季風受地形舉升為東北部帶來持續且穩定的降水,經移除地形或移除芭瑪颱風的敏感度實驗,在宜蘭地區降水皆僅剩原本的1/3左右,顯示宜蘭地區之強降水主要是由地形與共伴效應交互作用而形成,芭瑪颱風外圍環流的對流系統對此區影響相對較小。

關鍵字

芭瑪 地形 東北季風 共伴效應 夫如數

參考文獻


李清勝、羅英哲、張龍耀,2007:琳恩颱風(1987)與東北季風交互作
曲克恭、陳正改,1988:琳恩颱風豪雨研究。大氣科學,16,253-262。
周昆炫、吳俊傑與顏自雄,2001:瑞伯颱風(1998)之數值模擬探討。大氣科學,29,291-314
Chan, J.C.L., K.S. Liu, S.E. Ching, and E.S.T.Lai, 2004: Asymmetric Distribution of Convection Associated with Tropical Cyclones Making Landfall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Mon. Wea. Rev., 132, 2410-2420
Chen, C.-S., Y.-L.Chen, C.-L.Liu, P.-L.Lin, and W.-C.Chen, 2007: Statistics of heavy rainfall occurrences in Taiwan. Wea. Forecasting, 22, 981-100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