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這部大型類書收集了自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是後代小說汲取題材和素材的資料寶庫。本文是以《太平廣記》五百卷中整理出的二四九則提及「蛇」字及其異名的故事為研究的對象。除依照蛇在故事中的作用為分類的標準,辨明其在故事中的意義外,並加以舉例闡述,分析歸納出產生此意象的多方構成因素。接著將故事中蛇的「變形」與否分類,並討論其中「靈物」、「毒物」、「中性」意象及其互涉關係,兼而討論「水淹城邑」和「骨肉化水」二個蛇精故事中之母題,究其故事類型可能的產生原因。試圖以《太平廣記》為漢代至宋初的關鍵文本,得知從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既是龍蛇信仰混淆的時期,同時也是逐漸析離的時期,是意象轉變的模糊時期,不僅從中窺見古人對於蛇的觀感,更見其對後代文學創作的影響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