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55.14
  • 學位論文

魏晉易學「生生」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以《魏晉易學「生生」思想研究》為題,凡十四餘萬言,主旨在解析《周易》「生生」思想關涉所及之範疇,從而進一步考察魏晉「玄理易」架構之「生生」思想之義理開展幅度。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緒論、本論、結論,其中本論部分為本論文系統研析闡述之重心,共分「『生生』思想抉源」、「《周易》『生生』思想之原始精神」、「魏晉易學『寂然大靜』之變化觀」、「魏晉易學以『無』為本之『生生』」、「魏晉易學理想人格之特質」等五章。 緒論部分旨在提出問題並決定研究方法,同時由於魏晉《易》學注疏泰半亡佚、殘缺,故於資料的選取上規範出足以為魏晉《易》學之典範者且作品被完整保留者為研究魏晉《易》學之材料,以免失之偏全與蕪雜。 本論第一章「『生生』思想抉源」旨在透過先秦經典與儒、道二家之著作追溯「生」概念漸次在哲學層次上深化、擴大之淵源。第二章「《周易》『生生』思想之原始精神」則認為《周易》之「生生」思想為一體系,此一體系應由「乾」、「坤」、「時」、「中」、「周流變化」、「理想人格」等概念群所涵攝,換言之,架構《周易》「生生」思想不外乎這群概念,本文最後並認為這些概念叢所揭示的正是「元亨利貞」、「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的〈乾〉卦精神,重視的是「人文化成」的剛健不息。第三章以下則由既知的「生生」思想範疇體系進一步推研魏晉易學家詮解下的「生生」概念群,本章「魏晉易學『寂然大靜』之變化觀」旨在闡明其「變易」、「變動」必根源於「靜」,根於「靜」乃能臻「變化之極」,生生、變化是在「寂然大靜」中呈顯,易言之,萬化是「自生」、「冥運」的。第四章「魏晉易學以『無』為本之『生生』」旨在說明陰、陽之本「無」而生成,並以「元亨利貞」說明「乾」體之自然、無為、順任,使萬化「自生」,萬化皆「自生」則天地可「生生」,「無」並沒有創化的剛健力量,而僅是實現了萬事萬物之「自生」,是「自生」的憑據,換言之,「生生」是由「不塞其源」、「不禁其性」而來。第五章「魏晉易學理想人格之特質」旨在說明魏晉《易》學之理想人格亦以「生生」為其特質,然其「生生」思想,乃由「寂照」而來,是「無」了自己才「有」了別人,乃至於生生大有,故其「生生」之特質為:「體無」、「至虛而善應」、「行天地易簡之化」等,天地以「不生」生物,人法天之「生」德,故亦行自然、無為之道,與天地合其「生」德。 結論闡述本文之發現,本文認為魏晉《易》學之「生生」思想實為《老子》「自生」概念的進一步發展,以實現萬化之「自生」言「生生」,而萬化得以「自生」在於天地、聖人之本「無」、虛靜、因任,一切只是「因之而已」,這樣的「生生」即是牟宗三先生所說的「不生之生」,是以「不生」、「不宰」、「不養」以生物,此為一主觀境界的呈顯,在虛寂、玄覽的道心中,照見萬化之「生生」。這?堣ㄥ?系統的分析魏晉《易》學「生生」思想的義理開展幅度,同時又從另一個角度再次論證了「玄理易」之援《易》以為說的注經趨勢。

關鍵字

生生 魏晉玄學 周易 王弼 韓康伯

參考文獻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袁保新 文津出版社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徐復觀 商務印書館
〈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 牟宗三 鵝湖月刊第一卷第三期,
〈闡生生之謂易〉 魏元珪 哲學論集第十期,1977
〈從論語集解看何晏的玄學思想〉簡淑慧 孔孟月刊第二十六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