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38.125
  • 學位論文

高 中 歷 史 教 學 人 物 評 價 問 題 之 研 究─ 以 劉 銘 傳 在 台 建 設 為 例

指導教授 : 鄭瑞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個人從事歷史教育已進入第八年,這幾年的歷史教學工作可謂在「變」中不斷成長,每次教育政策的變革都讓站在歷史教育第一線工作的我們倍感壓力,然歷史教學並不是單純的傳遞歷史知識而已,同時透過教學活動以建立學生的歷史意識。然在歷史教育政策有了重大變革後,教科書版本開放、內容大幅度變動,再加上社會政治風氣改變,社會價值觀出現許多不同的聲音,如何將教材內容傳授給學生,實為一重要課題。 本研究以劉銘傳在台建設為例,討論高中歷史教科書中人物評價問題,透過學術論文的蒐集、分析,各版本教材的比較,問卷調查,試圖建立最適當的教學方法,妥善運用人物評價,達到教學目標。 本研究歸納如下: 一、歷史人物評價在高中歷史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階段的學生,認知人格發展已逐漸趨近成年人的模式,但仍處於自我混淆的階段,若無適當的引導,容易有分裂的人格思維出現;再者,從傳統的教學經驗和今日教學研究趨勢來看,教條式的訓示無法獲得共鳴,唯有人類的經驗才是最有說服力的例證,而讓人最有共鳴性的當然是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 二、歷史人物(以劉銘傳為例)在教科書的安排。 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必須以史學研究成果為基礎,達成教育的目的,並非以一人之好惡為教材選擇的標準。以劉銘傳在台建設為例,史家研究評價受政治社會風氣影響,從早期的肯定論、1970年代的否定論、到1980年代修正論;教科書對劉銘傳的評價,從國編本到審定本也受到此趨勢影響,從強調「奠下現代化基礎」到「奠下現代化相當基礎」到「清代現代化最進步地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先檢視教科書作者對此人物的評價所持意識及立場,再從各個角度分析,不應僅就某一角度給予簡單的評論。 三、歷史教科書與歷史知識建立的相關性。 就學生的角度來看,老師講述、教科書內容、電視節目的歷史劇劇情,都是歷史知識的來源,然歷史劇是戲劇不是歷史,其中不乏杜撰者;教科書的內容也非歷史的全部。因此老師如何引導,實關乎歷史教學成敗。 四、運用教科書達成教學目標。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接觸最多和使用最頻繁的教材,還是歷史教科書,但此非唯一的教材應以其他類型的歷史教材作為輔助和補充。老師應掌握教科書內容,簡明扼要,化繁瑣文字為圖表,以歷史人物為中心,更能引起學生注意,既能方便講解,更能加深學生印象。 歷史教育除了要建構歷史知識以達認知目的外,更重要的還要達到情意與技能的目標。然高中歷史課程,尤其高一歷史課程,範圍大、內容多,與授課時數不成正比,為達教學目標,把課程講授完畢,大抵採用講述法為之,應用媒體、電腦,配合小組討論或計畫專題,其他教學法立意甚佳,但在有限的教學時數中,實有實施的困難。

參考文獻


1.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德宗實錄選輯》,台北市:台灣銀行,民53.9。
2.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劉銘傳撫台前後檔案》,南投市:台灣文獻委員會,民86.6。
20.許雪姬,《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1993。
36.戴國煇,《台灣史研究:回顧與探索》,台北市:遠流,2002。
12.余玥貞等記錄整理,〈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學座談會(記錄摘要)〉,《新史學》11:4,台北市:三民,2000.12,頁139-19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