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29.247
  • 學位論文

霹靂布袋戲中女性形象之演變(1986∼2002)

指導教授 : 蔡淵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發韌於雲林虎尾的五洲園布袋戲,經過黃馬、黃海岱、黃俊雄及黃強華兄弟四代的耕耘,到了二十一世紀,已經打造出一個霹靂國際多媒體王國,不僅是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更是台灣民俗藝術發展上的奇蹟與榮耀。當中,黃強華與黃文擇一路行來,「改革創新」始終是他們不變的堅持,這是霹靂布袋戲成功的最大原因。 長久以來,台灣的布袋戲與每個階段的政治、社會潮流都保持著密切的互動關係:從日治時代的皇民化布袋戲、光復後的反共抗俄布袋戲,到了黃俊雄時代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都可說是當時政治及社會大環境下的產物。今日的霹靂布袋戲,也是依循著這個趨勢,因此劇情曲折離奇,人物性格複雜多變,忠實地反映出這個時代的氛圍。 本論文選擇了歷年霹靂布袋戲女性形象為研究的主題,將布袋戲分為前期(1986~1992):《霹靂金光》至《霹靂天命》及後期(1993~2002):《霹靂狂刀》至《霹靂兵燹》,探討這段時間霹靂女角形象的演變,同時觀察台灣社會近年來女性意識與處境的改變,將兩者關係做一對照,可發現霹靂布袋戲是台灣社會的映照。正因與台灣社會的互動如此緊密,霹靂國際多媒體才能在邁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依舊欣欣向榮,且未來在霹靂事業版圖的擴展上,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被引用紀錄


王之瑜(2008)。從《良友畫報》看近代中國女性服飾變化〔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55955
許清原(2010)。台灣布袋戲偶的模件體系之成形與發展〔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95335
翁菁穗(2011)。霹靂布袋戲人物性行轉化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63761
劉信成(2014)。當代臺灣布袋戲「主演」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1594954
Chen, W. J. (2015). Drags and Gender Play in Pili Budaixi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Airiti Library.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7388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