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51.116
  • 學位論文

昭君戲曲之演變及其舞台藝術

指導教授 : 蔡孟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王昭君戲曲橫跨元明清三代迄今的長遠演進歷程,及城鄉演出的普及度,使得王昭君戲曲在中國傳統戲曲的領域中始終佔了重要的位置,綻放出她獨具一格的美麗丰姿。從昭君戲曲傳衍之長遠歷程,及其演變過程中之淘選軌跡,我們看到昭君戲曲在虛實運用手法上的活潑新變,而編演者在求新求變的創作過程中,仍然保留了共同的抒情基調。   本文以元、明、清至現代的昭君戲曲為研究對象,共探討了元•馬致遠《漢宮秋》雜劇、明•陳與郊《昭君出塞》雜劇、清•尤侗《弔琵琶》、清•薛旦《昭君夢》雜劇、清•周樂清《琵琶語》雜劇、明•《和戎記》傳奇、及清《綴白裘》所收《青塚記》殘篇〈送昭〉、〈出塞〉兩齣,兼論及明清以來的王昭君戲文,並觀察當今舞台上昭君戲曲之表演藝術與上述古典昭君戲曲之關聯。除具體陳述各劇作之藝術成就,並欲藉由昭君戲曲演進歷程的完整呈現,梳理其發展脈絡及共通相異之處。而在觀察歷代昭君戲曲時,本文希望在情節、人物的分析比較之外,更能結合作者的創作心理,及組成戲曲的文學、音樂、表演等元素來做探討,故本文以昭君戲曲劇本文字為主,音樂、表演為輔,希望藉由史料的分析與探究,歸納出具體的研究成果。   本篇論文所採取的研究方法為:首先追本溯源,由正史出發,再及於詩歌及民間文學,逐步爬梳昭君戲曲的歷史源頭。再者,本文欲觀察,紮根於歷史的土壤上的昭君戲曲,如何開展其藝術美學,而這樣的美學精神又是如何地被繼承、運用與創新。   昭君戲曲演出的長久及其普及度,實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筆者希望經由本論文的研究,對昭君戲曲提出更具全面性及建設性的觀察角度,並由此引發我們對昭君戲曲更深的思考與研究。

被引用紀錄


邱乙珊(2012)。臺灣戒嚴時期禁戲初探──以國光劇團禁戲匯演劇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0084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