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56.156
  • 學位論文

介入策略對難養型嬰兒母親的育兒自我效能之試探性研究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n Parenting Self-Efficacy for Mothers of Difficult Infant

指導教授 : 鍾志從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難養型嬰兒氣質表現及母親育兒狀況,並發展個別性介入策略,以探討對難養型嬰兒母親之育兒自我效能的成效。本研究以8位難養型氣質嬰兒(四為單胞胎及兩對雙胞胎)及其6位母親為研究對象,採準實驗研究設計,分為兩組,一組為「接受介入」的實驗組;另一組為「未接受介入」的控制組。實驗組與控制組嬰兒母親均先接受「母親育兒自我效能量表」的前測,研究者再對實驗組進行為期二個月,每週一次,共8次的家庭介入。個別性的介入策略目標為促進母親的育兒自我效能,五大介入策略包含母親對嬰兒氣質有所認識、能採適配的策略來回應嬰兒;母親對嬰兒狀態、行為線索有所瞭解;母親對嬰兒發展及其能力有所察覺;母親能增強照顧嬰兒的知識和技能;母親能適應母職角色。介入歷程全程錄音,並於每週介入結束後撰寫逐字稿及紀錄表以進行質性分析。介入完成後一週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嬰兒母親進行「母親育兒自我效能量表」的後測,介入完成後一個月再進行後後測,最後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嬰兒母親之育兒自我效能是否因「接受介入」而有所差異。 結果發現:一、活動量大、規律性低、負向情緒、堅持度低是本研究難養型嬰兒氣質之共通點。二、難養型嬰兒之規律性低、負向情緒、反應強度大、堅持度低、分神度低、分神度高、反應閾低都會影響母親照顧時的感受。三、介入前難養型嬰兒母親對自己的育兒能力能肯定,但其育兒信心明顯不足。四、介入策略對難養型嬰兒母親之母親育兒自我效能的提升有顯著的成效,且具保留效果。研究者於介入過程中亦另有所得:難養型嬰兒氣質也許會影響母親育兒自我效能,但不一定會影響母親的育兒行為(如忽略、負向回應等);影響母親育兒自我效能的因素應涵蓋嬰兒、父母本身及家庭三個層面;個別性介入策略有助母親對嬰兒敏銳度的提升。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孫志麟(民80)。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
孫懿英(民87)。學齡前期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及一般兒童氣質評估比較。未出
台北:信誼基金會。
mediational model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Child
(Eds.),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pp.

被引用紀錄


李苑宜(2009)。幼兒色彩偏好與氣質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65691
楊小淇(2010)。營養教育介入對幼兒蔬菜攝取之影響〔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1458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