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104.109
  • 學位論文

劉蕺山之道德主體理論分析

指導教授 : 陳郁夫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是以《劉蕺山之道德主體理論分析》為題,本文論述之進程共分七章,其內容大要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其內容主要是說明本論文的核心問題及本論文的研究方法及其合法性基礎。並說明研究進程與預期研究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此部分主要目的在探討學界目前的研究成果,並分析學界研究範疇之偏重及忽視的地方。 第三章 蕺山之生平及其所面臨之時代問題:此部分主要目的從歷史的眼光交代蕺山的學思歷程與時代的使命,並說明蕺山學之所以形成之因。 第四章 理氣一體兩言之道德形上學理論架構:此章主要目的在於說明蕺山學中的理氣關係,並說明此理氣思想的理論效力與意義之所在。 第五章 心性一體兩言之道德主體理論架構:此章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心性之間的關係,並說明心性做為道德主體其自身之性質、內容與規定。 第六章 道德法則與「情」之關係:此章主要目的在於說明情之所以生之因,並說明性情之間的關係,與蕺山學中「性」、「情」思想的理論型態。 第七章 道德主體的定向性及過惡之由來:此章主要在於指出在蕺山的學說中肯定了人有善質並具有趨向於善之定向性,並說明此種定向於善之理論意義為何。 此外本章並說明人既為善質,又定然向於善,又為何會形成過惡的原因。

參考文獻


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清史》臺北 國防研究院,1961年版
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 中華書局,1986年1版1刷
李贄《藏書》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初版
李贄《續藏書》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3月初版6刷。

被引用紀錄


張妤鴻(2011)。劉宗周的證人思想〔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11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