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239.211
  • 學位論文

從區域特色重構臺南白河地區未來的生活藍圖

指導教授 : 陳國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試圖透過歷史發展脈絡,釐清白河地區的歷史定位與國家政策賦予的角色,並了解白河人的期待,從其傳統生活與區域特色重新建構白河未來的生活藍圖,以提供未來發展方向的參考。 就發展方向與角色而言,白河地區位於丘陵山地與平原的交接地帶,自然環境提供白河地區農業發展的良好基礎;自明鄭漢人來臺拓墾之始,經清代的水利埤圳的開設、日治時代資本主義式的經營,至光復後國民政府的政策,以迄60年代後經濟結構轉型為工商社會,而至今日,白河地區始終維持了農業的發展。 明末清初,白河地區只是依附於下茄苳的腹地之一;嘉慶、道光後,近山的位置,替白河塑造了商業發展機會,不論漢番交易,山產、農產的買賣以及府城前往嘉義縣城的要道,這些歷史背景,成就了白河地區成為沿山市街的基本規模,為番社(東山鄉)、下茄苳(後壁鄉)等地提供了消費與服務。日本治台之後,設店仔口辨務署,店仔口躍升為地方的行政中心,強化其作為地方中地的機能;光復後,勉強維持地區性的中地機能,隨著農業衰退,加上新營、嘉義市相對的發展,其地區性中地角色逐漸沒落。60年代後經濟結構轉型,社會、區域分工明顯,位於台南工商都會帶邊區的白河,更因白河水庫的興建而影響區域發展政策,從此限制了土地利用方向,因此農業的衰退與鄉村人口的外流便成為白河地區的發展宿命;民國八十五年白河「蓮花節」的舉辦,使白河成為台南縣政府「產業文化化」政策落實的示範鄉鎮,此一活動的舉辦為白河提供新的發展契機,並在地方激起漣漪,產生了無數的迴響,地方行政階層、在地知識份子甚至一般庶民開始投入社區,進行所謂的「社區營造」,而「經濟效益」、「生活環境品質」、「文化深度」是居民、知識份子、地方行政階層共同期待的發展重點。 在農業發展傳統、地區性中地的定位與土地利用的限制之下,「觀光」是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之一,在此概念下,白河的未來必須針對自己本身的農業發展傳統與特色,以「一村莊一特色」及地方的歷史,喚起地方居民的共同記憶與榮耀,重現社區活力,並以開放的眼光,結合周圍的村莊或鄉鎮,做跨區域的地方經營,但其前提必須利用既有「場所」—廟宇、宗祠,注入新的活力,或開創、建設新的活動場所,並在此空間內進行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活動,重新凝聚人群,重新建立人與人、人與地的互動,如此,區域的未來也才有無限的可能。 本文試圖以區域特色,重新建構區域未來的生活藍圖,落實對「地方真實的關切」,期盼提供區域地理應用化的可能參考。

參考文獻


白河蓮鄉采風 第三期、第四期、第七期、第八期
1963 《續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一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90 〈進步式規劃進步嗎﹖—國家體制內的進步規劃師〉,《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95-111,台北
1958 《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87 《清代在臺漢人祖籍分布和原鄉的生活方式》,地理研究叢書第15號

被引用紀錄


劉乃瑋(2005)。臺灣鄉村地區「造節運動」現象之研究 -農產品銷售事件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1421
郭佳真(2009)。新竹市金山里之社區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62292
鍾沛鈞(2011)。從政治生態學探討農業政策與峨眉鄉發展間的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4087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