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75.71
  • 學位論文

重大災難事件中央政府危機溝通策略之研究--以九二一大地震的新聞報導為例

指導教授 : 吳宜蓁 項國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九二一大地震對台灣政府與媒體而言,都是一次震撼教育。政府首次面臨如此規模龐大的災難事件,雖粗具危機管理概念,但危機溝通作法上仍嫌生疏;媒體在這場災難中充分扮演中介的角色,大幅新聞報導量,固然提供各界充分的發聲機會,但災變初期,卻因電子媒體某些主持人的發言,政府將民怨歸咎於媒體的偏頗報導,因而爆發激史上雙方最激烈的隔空喊話。 九月二十六日,中央政府對媒體的不滿終於不可扼抑,一連四天,上至總統、副總統、經建會主委、行政院秘書長、新聞局等,透過各種方式向媒體訴說對近日震災新聞處理的不滿。有些中央部會首長委婉地透過讀者投書,有些甚至直接點名批判特定媒體與個人,雙方對峙情勢一度緊繃。 在九二一大地震中,媒介究竟是如何建構中央政府的作為?真如經建會主委江丙坤先生26日對媒體投書中所言,媒體盡是指責政府無效率或作秀,批評多、鼓勵少,未善盡民眾與政府間的橋樑角色? 本研究以量化的內容分析法,針對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前十天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三大報的報導內容,從三方面加以分析:第一,報導基本資料:包括報導總數、每天各報報導數量的分布變化及分布版面;第二,純淨新聞的報導內容:包括報導方式、消息來源、所展現出的政府危機溝通策略;第三,評論方面:包括媒體評論數量、評論對中央政府的評價及評論大致內容等,一窺媒體報導背後的政府危機溝通策略。 研究後歸納為三項結論:(一)重大災難事件中媒體消息來源趨於多元,但仍以政府為主,且災難一旦突破臨界點,資訊的流動會印證混沌理論,媒體自身觀察採訪所得的報導會大幅增加,資訊沙皇仍舊存在。(二)重大災難事件中政府危機溝通傾向於採取雙向,類似行銷手法,符合理論中危機溝通策略設計的四項核心要點。(三)重大災難事件中政府危機溝通策略成效有限,問題可能在於媒體與民眾對政府普遍缺乏信心。以九二一大地震為例,政府危機溝通策略雖具成功要件,但成效不彰。

參考文獻


Adams, W. C. (1986) “Whose Lives Court?: TV Coverage of Natural Disaste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6(2): 113-122.
Atwood, L. E. (1966) “The Effects of Incongruity Between Source and Message Credibility,” Journalism Quarterly 43: 90-94.
Bradbury, J. A. (1994) “Risk Communication in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Programs” Risk Analysis 14(3).
Chase, H. (1977) “Public Issues Management: The New Science.” Public Relations Journal, 33(10): 25-26.
Chess, C., Tamuz, M. & Greenberg, M. (1995)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bout Environmental Risk Communication: The Case of Rohm and Haas’ Bristol Plant”.

被引用紀錄


陳彣鈁(2008)。我國強制後座安全帶議程設定之探討〔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8.00747
蕭吉男(2006)。中共「人民日報」報導台灣總統大選之內容比較分析研究(以一九九六年及二000年總統大選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6.00427
王柔雅(2010)。在地與國際新聞災難報導之媒體功能--以中國四川地震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0707
趙君平(2009)。重大公眾事件政府危機溝通策略之研究-以中國大陸毒奶粉事件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10061
劉哲綸(2004)。中央政府危機溝通策略與經濟社會效能之研究—以SARS引起的口罩荒與股市震盪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4.0059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