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99.0
  • 學位論文

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

指導教授 : 陳鵬翔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朦朧、清明與流動 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 論文摘要 本文以「朦朧、清明與流動」為階段議題,探討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各層面的女性主體問題,章節內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導論,架構本文的理論觀點,說明女性主體被建制的論述內容,以及本文研究動機、範圍、研究方法和預期成果。 第二章論述女詩人作品中的主體位置。先說明女詩人從邊緣化的角度(「無聲/幻像」、「柵欄/禁錮」、「逆光/陰影」)自視並自我省思,發出許多不平之鳴;進而對抗男性中心的定位,透過「出走」、「顛覆」和「占據中心」的書寫來作為反制的策略;甚而擺脫父權眼光的定位,試圖藉由突顯男性大歷史背後的「小敘述」以及對「野史」的重釋,來確立女性主體的中心位置。在最後的部份,她們的書寫眼光是流動的,試著將歷史從單一的價值觀中釋放出來,放射成多種形式的肯定。 第三章討論女詩人作品中的性別認同。許多女詩人省思女性主體受到「道德命名」、「角色扮演」和「依附愛情」的束縛,而成為「男性他者」的處境;也有具有強烈女性意識覺醒的作品,試著掙扎出他者身份,從「打破鏡像」到樹立「新道德論」,並主動書寫身體情慾,以奪回主體性;也有少數女詩人能讓詩中性別流動起來,帶著嘲諷「扮裝模仿」,以男裝揶揄男性論述,冀求實現「陰陽同體」的烏托邦境界,在此境界中,差異可以消融,兩性可以和諧共處。 第四章討論女詩人的語言實踐。她們的語言呈現多樣面貌,有評論家以婉約定型的「自戀式語言」,以及一意以男性陽剛口吻為雄偉風格的模仿。除此,女詩人也開闢了女性詩語言的「荒野地帶」,著重男性中心的批判性,更以己身生理和心理的獨特經驗,畫出女性中心書寫的彊域。在「流體詩學」的思考下,女詩人更嘗試從「多重觀點」、「直覺感官」和「流動意旨」三方面來獲致詩的流動性。 除了討論女詩人在男性語言機制之下重建身份外,本文第五章則專就女性主體在不倚賴或對抗男性時,女詩人如何「自我詮釋」、(主要從三個層面:「母女同源」、「真實身體」、「心理異質」)和「自我塑造」(本文歸納三種形象:「英雌」、「靈視者:先知-女神-女巫」、「水的形象:創生與包容」)。本文第五章同時特意說明女詩人具有自我開啟的前膽性,她們將尚未普遍書寫的自我意識作了預示,這包括了「集體的力量」、「內在對話」、「無界自我」三個女性聲音與力量。 第六章總結本文討論的主要脈絡與成果,並開展未來研究的方向。

被引用紀錄


夏婉雲(2013)。臺灣詩人的囚與逃──以商禽、蘇紹連、唐捐為抽樣〔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3.00375
林苡霖(2009)。夏宇詩的歧路花園〔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9.00242
呂怡娜(2008)。散文與房間的相互生產:當代台灣案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8.00250
鄭宇萱(2009)。現代詩中夢之研究〔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8/YZU.2009.00129
朱天(2009)。詩與美感的交輝:葉維廉、杜國清詩學理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266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