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32.194
  • 學位論文

地形敏感性的比較研究-以陳有蘭溪北段小支流為例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geomorphic sensitivity-selected catchments in the northern Chenyulan basin

指導教授 : 張瑞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臺灣由於構造運動頻繁,地形陡峻,地層破碎,加上夏雨集中,山崩、土石流的發生時有所聞,災害頻仍,學術界也對此進行大量的研究。本研究則選擇從地形敏感性的角度,以南投縣陳有蘭溪北段的支流為研究對象,由數十年的時間尺度,以航照判讀的方式,透過崩塌及土石流的發生頻率,與其發生的臨界颱風雨量值,來探討各流域的地形敏感性及影響崩塌或土石流發生的自然環境因子。 研究所獲得成果如右:在崩塌及土石流的分布上,崩塌的分布以中上游為主,其形態多為溝狀;中下游地區的崩塌則以塊狀為主。本區79%崩塌的規模大都小於1公頃、91%的土石流扇在5公頃以下,以小規模為主;崩塌復發性高,部分流域的崩塌規模有擴大的趨勢。將各流域崩塌及土石流發生頻率加以比較後,發現各流域的傳輸效能有所差異,可大致分為四類。 影響崩塌及土石流發生的內在因子部份,以地質而言,以十八重溪板岩層的崩塌密度最高,集集地震則以關刀山砂岩層的崩塌較為顯著;構造線中以陳有蘭溪斷層支脈、苦苓腳斷層和坪林向斜與崩塌的分布較有空間上的相關性。以地形而言,本區80%以上的崩塌發生在邊坡20-50度。東南區的河流主流坡降大於50%,發生土石流的機率較高;部分河流的上游主流坡降大,中下游平緩,河道中土石易在中下游坡度平緩處停積。此外,流域中上游的緩坡及下游河道曲率較大的河段,均會減緩土石流的速度。以位置而言,崩塌地點接近下游或有崩塌分散的現象,則可增加土石流發生的可能性;若支流匯入位置為主流的深水線時,產生的土石流扇容易被主流的水流沖走,在利用航照判釋土石流的發生時,則可能有低估其發生頻率的可能。 本區主要的外部事件為颱風,因此本研究以各流域反應颱風最小事件的等級加以劃分,得出五個等級及界檻雨量。其中高敏感的流域為豐丘溪、農富坪溪及農富坪吊橋溪,若以內茅埔測站雨量而言,崩塌及土石流發生的界檻雨量約為200㎜,次高、中、低敏感的流域發生土石流的界檻雨量需在500㎜以上,而崩塌的界檻雨量則分別為200、200-400、400-500㎜之間。 集集地震為本研究時距中,最大的一次地震,提供觀察一次遽變事件對河道影響的機會。本研究以崩塌密度來檢視不同地形敏感性流域對集集地震的反應,發現大部分對颱風中、低敏感的流域對地震的反應反而較為明顯。可能是因累積多次颱風的侵襲,使內部因子加速弱化,抗力降低,而於大規模的地震事件反應。另外,高敏感性的流域雖有崩塌,但規模較小,可能在賀伯颱風的侵襲下,較軟弱的邊坡已崩塌而使坡面趨向暫時的穩定狀態,因此對地震的反應反而較不明顯。 治理上的建議如下:本區崩塌有復發性高的特色,因此可依照敏感性的高低,對特定的邊坡進行整治,或土地利用上的限制,以降低其擾動程度。中上游有緩坡的流域,則需留意其土石堆積情況,以免超過其負荷。高敏感的流域因常發生土石流,且下游有民房及農田,為本研究區中最須優先治理的流域。2號、3號、4號野溪雖然其敏感性不是特別高,但因其崩塌、土石流常相伴發生,傳輸效能高。且流域內居民較多,在過去常被忽視的情況下,亦需要多加注意及治理。

並列摘要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鍾育櫻(2005)。921集集大地震前後降雨型崩塌地特徵之比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2522
林冠瑋(2005)。陳有蘭溪流域的山崩作用在颱風及地震事件中與河流輸砂量之相對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0651
蔡明璋(2016)。應用雙因子存活分析於建立土石流預警臨界曲線之研究—以台灣神木地區為例〔博士論文,逢甲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1/fcu.P0155394
李祐任(2016)。使用經驗統計模式建立地震引致崩塌之坡地易損性曲線〔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1/fcu.M030538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