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53.166
  • 學位論文

拉杜荷繪畫之研究

Georges de La Tour, 1593-1652

指導教授 : 王哲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論 文 摘 要 活躍於十七世紀上半期的洛林(Lorrain)畫家喬治•得•拉杜荷,曾享有法王路易十三賜予的「御用畫家」名銜,作品也深獲大眾喜愛。然而,在他過世之後,旋即被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不但畫作散失,連名字也少被史料提及。直到廿世紀初,德國藝術史學家黑爾曼•佛斯始將三幅畫作重新歸於拉杜荷的名下,漸漸掀起了對他的研究風。拉杜荷的被遺忘,與繪畫品味的更迭息息相關,他的重新被發現,更是藝術史上為人津津樂道的重大事件。 拉杜荷繪畫的最大特色,在於畫面中精妙的光線運用。他尤其擅長將人物安排在幽暗的場所,以蠟燭或其他人工照明器具所散發出的光為光源。這種表現方式,在風格上與卡拉瓦喬,以及他的北方追隨者的關連甚大,在意義上,強烈的明、暗對比正好與天主教神學中所強調的「神性」與「人性」之分互為呼應。 十七世紀的宗教藝術,反映了宗教改革之後,新、舊教對立的事實。以喀爾文和馬丁•路德為首的新教,反對一切繁文縟節,認為人可以藉由祈禱,直接與上帝溝通,不需藉助神職人員。而天主教廷則試圖藉著宗教藝術的力量,提醒信徒們過去聖人所作的努力,以及就新教徒批評之處闡揚教義。拉杜荷的作品中強調的「悔罪」、「虛空」、「苦修」、「神魂超拔」,處處反映了天主教不重現世,只重來生、永生的精神。反宗教改革的主力─耶穌會─以教育鞏固信仰的作法,也表現在拉杜荷的畫中。 除了題材,拉杜荷的風格簡單、莊嚴,符合了特稜特大公會議對宗教藝術所制訂的規範:「神聖的詔約禁止人們在教堂中擺放任何會引起錯誤教條、誤導純樸人士的圖像,並避免賦予圖像聳動的誘惑力……」。他的畫有著古典的對稱與沈穩,也有巴洛克藝術的戲劇性。他有時並以鉅細靡遺的寫實手法,關心中、下階層人士,並將聖人與平民百姓的距離拉近。 由於研究的斷層和資料的缺乏,我們對這位畫家尚無法做出定論,只待更多的發現,來補足他在師承及創作背景上的許多疑點。 [關鍵詞]:拉杜荷、光、宗教藝術

關鍵字

拉杜荷 宗教藝術

參考文獻


Germain BAZIN, Baroque and Rococo, Thame&Huston, 1974.
Dorothea BIENECK, Gerard Seghers, Lingen, 1992. Pierre ROSENBERG, et.
Vitale BLOCH, Georges de La Tour, J.H. de Bussy, Amsterdam,1950.
Christopher BROWN, Dutch Painting, Phaidon, Oxford, 1976.
Philip CONISBEE, Georges de La Tour And His World, Board of Truste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1996.

被引用紀錄


鄭惠丰(2001)。鴻飛掠影-繪畫中光影意象之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14032
陳昱螢(2005)。探究生活的虛實空間〔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5264596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