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96.88
  • 學位論文

小提琴音樂在臺灣的引進與發展--臺灣小提琴奏鳴曲的結構分析

指導教授 : 許常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自西元1895年到今日細分為: (一)萌芽期:西元1895-1945年﹐日治時期﹔(二)奠基期:西元1945-1960年﹔(三)發展期:西元1960-1995年。第一時期在台灣從事小提琴演奏及教學的為留日音樂家:張福興、柯丁丑、鄭有忠、蔡淑慧﹐甘長波4 等人﹔第二時期台灣光復回歸國民政府統治後﹐除了留日音樂家外﹐另外還有隨國民黨來台的小提琴老師﹐多數在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任教﹐有:戴粹倫、李九仙及李金土、司徒興城等人﹐隨後畢業生李淑德、許常惠、蔡純明、楊子賢、林東哲成為台灣光復後小提琴專業師資﹔第三時期為蓬勃發展時期﹐台灣小提琴樂壇在前面老師的帶領之下﹐孕育出小提琴職業演奏家﹐如:林昭亮、胡乃元﹐邁向國際舞台嶄露頭角。 台灣作曲家開始寫作小提琴曲是在第二階段(也就是西元1945-1960年)﹐包含1951年江文也的「頌春」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以及1958年許常惠的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5 ﹔第三階段起小提琴作品種類變得多樣﹐有協奏曲、奏鳴曲、前奏曲、無伴奏、小品等﹐豐富了小提琴的演出曲目。

參考文獻


Stanley Sadie ed.
1980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 Musicians。New
Sachs Curt
Robin Stowell編
York:Macmillan Publishers。

被引用紀錄


陳彥睿(2011)。日治時期臺灣文人聽覺經驗中的工具現代性〔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2584
洪梅芳(2005)。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1920至1960年代為主〔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1644
蔡佩雯(2005)。后里薩克斯風製造發展史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742156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