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228.99
  • 學位論文

從五首莫里克的詩探討沃爾夫與舒曼.普費玆納.雷格作曲手法之比較

指導教授 : 席慕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德文藝術歌曲是一門結合音樂與詩詞的藝術,作曲家採用著名的文豪、詩人,如: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等人的作品,締造了許多不朽的傑作。沃爾夫(Hugo wolf, 1860-1903)是十九世紀末以德文藝術歌曲著名的作曲家,而沃爾夫與其他藝術歌曲作曲家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對詩歌的處理別具創意,不管在歌曲的意境上、節奏上、聲樂旋律的走向,或是鋼琴伴奏上,他一直是以詩詞為依歸,也就是說,沃爾夫在創作藝術歌曲時,完全以詩詞為出發點,如此的創作風格,成功的將詩歌與音樂做更完美而緊密的結合,也奠定了沃爾夫在藝術歌曲上不朽的地位。在本論文中,筆者將以五首莫里克的詩:「園丁」(Der Gärtner)、「春來了」(Er ist’s)、「想想啊!我的靈魂」(Denk’ es , o Seele!)、「邂逅」(Begegnung)、「被遺棄的少女」(Das Verlassene Mägdlein),針對沃爾夫、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普費茲納(Hans Pfitzner, 1869-1949)、雷格(Max Reger, 1873-1916)的作品,以結構、節奏、音樂與歌詞的處理、鋼琴伴奏、詮釋等方面加以比較。經過比較後,可發現在結構方面,沃爾夫在音樂段落上的處理,絕大部分是以原詩的段落為依據;在歌詞處理方面,對於詩中較重要的字,沃爾夫除了將之置於重拍上,來強調那些字的重要性;在節奏方面,沃爾夫主要以詩的音步、韻律、整體氣氛,做為創作節奏的考量;在詮釋指示方面,除了一般的表情記號,沃爾夫加入了許多戲劇性的詮釋指示。在沃爾夫的全部作品中,這些特色隨處可見,由於沃爾夫對詩有其獨到的見解,又能完美的在音樂中呈現出詩的原貌,創造出屬於他自己的特色,這也是沃爾夫單就德文藝術歌曲便能成為不朽的音樂家的原因。

關鍵字

沃爾夫 莫里克 舒曼 普費玆納 雷格

參考文獻


Hans Pfitzner Sämtliche Lieder: mit Klavierbegleitung, BandⅡ, Mainz
:Schott, 1983.
Gedichte von Eduard Mörike, für eine Singstimme und Klavier, BandⅡ,
Gedichte von Eduard Mörike, für eine Singstimme und Klavier, BandⅢ,
Frankfurt:C. F. Peters, 1954.

被引用紀錄


闕欣怡(2010)。傾聽女性的聲音—探討以「女性」為主題之德國藝術歌曲 (取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沃爾夫作品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8112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