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48.135
  • 學位論文

拉威爾:庫普蘭之墓之分析與詮釋

指導教授 : 林明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每一位作曲家的創作作品都和他獨特的性格、理念與生活背景息息相關,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1937)常與德布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同被歸類為印象樂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除了自我性格的投射之外,對於創作的方式與手法也和當代的文化藝術有所關聯。十九世紀末期的巴黎,是西方世界文化運動的中心,對於思維情緒的表達開始尋求一些新的變化,繪畫上的印象主義 或是象徵主義 都在巴黎悄悄的醞釀成型。西元1889年首屆的世界博覽會在巴黎展開慶賀法國革命一百週年,為法國的生活與藝術留下了重要且深遠的影響。 音樂上,世界博覽會為法國帶來了的是具有東方色彩的甘美朗(Gamelan)樂團、匈牙利吉普賽文物,以及來自俄國的音樂,這一些極具民族性色彩的音樂,全都深深的影響並吸引了當時聽音樂會的觀眾,音樂的新素材則漸漸地被運用於當代新興音樂家的作品之中。這些強烈的異國文化也深深地影響拉威爾的創作風格,在其作品之中旋律線條經常充滿了異國民族風味,而教會調式與五聲音階等創作素材更是被廣泛的運用。 十九世紀末的巴黎,開始出現了一連串復古的新潮流,其中包括了法蘭西全國音樂協會的成立,其成立之最終目的是力求恢復過去法國音樂中的特色與優點,對於十六世紀的音樂家作品以及拉摩(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等人的作品重新的出版和研究﹔而庫普蘭之墓中的樂曲大部分採用十六、十七世紀的樂曲形式與特色創作,保留了舞曲的曲式架構與節奏型態﹔庫普蘭之墓同時也是為了讚頌當時偉大的法國音樂而作。因此,當我們在聆聽、詮釋此作品時,除了音響與旋律的純淨特殊性格外,對於文藝復興與巴羅克舞曲的特色須有更進一步的體認與了解。 庫普蘭之墓音樂線條清晰明朗,在精緻細膩的風格之中常帶來新奇、簡潔、奇異風格的色彩,由簡單純淨的旋律線條交織出獨特的音樂語彙,在許多不同的風格中,常令人感到獨樹一幟的清新氣質﹔拉威爾的作品中常有完善的織體架構與創新的和聲色彩,精簡的曲式與精緻的旋律線條也讓音樂呈現出細膩而不矯揉造作的風格。 鑒於國內少有探討拉威爾庫普蘭之墓的專文和書籍,因此筆者試著由幾方面來探討此作品;以期國人能對此作品有概括性的了解。 一.庫普蘭之墓的寫作背景 二.庫普蘭之墓在音樂語彙上的特點 三.樂曲分析 四.樂曲詮釋

參考文獻


1. Austin, William W. Music in the 20th Century: from Debussy through Stravinsky. New Work:W.W. Norton, 1966.
4. Manuel, Roland. Maurice Ravel. London: Dennis Dobson
6. Orenstein, Arbie. Ravel~ Man and Musician. New York: Dover, 1991.
7. Sadie, Stanley ed..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Maurice Ravel.”, by G. W. Hopkins. London:
Macmillan ,198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