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43.165
  • 學位論文

日治時期烏來地區經濟社會的變遷

指導教授 : 溫振華教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第一章緒論。就烏來地區而言,或者台灣其他原住民地區,日治時期的統治是使其傳統社會經濟生活徹底瓦解的關鍵時刻。因此本論文就以烏來地區為地理範圍,探討當日本國家力量進入後,傳統社會經濟變遷的過程。這個研究不僅有利於此地鄉土史教育以及烏來鄉的歷史重建,同時也期望藉由此研究,可以反映出其他原住民地區在日治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第二章主要是論述烏來泰雅族祖先自今南投縣仁愛鄉向北遷徙,在現在的烏來鄉形成部落的過程以及傳統聚落結構形式,接著敘述並重建烏來泰雅族人早期可能的社會與經濟生活面貌。烏來泰雅族移入烏來的時間應是在1740年代以前,最早的兩個部落是在現在烏來鄉的福山村形成依此沿著南勢溪往北建立部落,日治以前共成立9個聚落。烏來泰雅族社會的運作基本上是以血族團體為中心,以此為主軸形成共同耕作、共同祭祀、共同狩獵的團體。而整個血族社會得以運行不悖則是依恃著部落中無形的力量亦即祖靈的信仰。傳統經濟生活是以游耕燒墾、狩獵、漁獵以及物物交換的方式。 烏來泰雅族經濟社會結構性的改變,從日本時期開始。因此第三章主要論述傳統部落首度面臨國家力量控制下的發展,首先著眼於清朝、日本國家力量接續著進入此地的情形,再者,探討日本國家為了有效的統治烏來泰雅族所實施的移住政策。日本國家力量正式進入烏來地區是在明治36年(1903)年,對烏來泰雅族而言,一方面是日方隘勇線層層的架築,一方面是警備強力的部署,使其漸漸的被包圍在重重的國家控制之中,隨著隘勇線的推進與完成,日方便在此設立警備機構,也開啟了烏來地區的警察政治。日方為有效統治烏來泰雅族採集體移住政策,日治時期烏來泰雅族的遷移分三個階段,其中第二階段的遷移以及1931哈盆社的成立確立了烏來新聚落的形式。 第四章是更細緻的從生產方之改變與交易方式的變革等面向,來探討其對烏來泰雅族經濟層面的影響,在日本的農耕民化政策下,烏來地區自明治四十二年起展開水田耕作與其他新的作物栽培。這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是象徵國家的力量首次干預原住民的生計生活。更是烏來地區由游耕到定耕的生產變革。無論從官方的實際訪查資料或調查統計數據都足以證明這項變革,至於各社生產狀況在文中有更詳細的討論。由於日方新的交易政策,在烏來地區設置交易所、將所有物品都以現金進行買賣,烏來泰雅族固定的交易場所因而產生,同時日方也引入了現代貨幣的觀念,而隨著交易管道的多元化更活絡了烏來地區現代貨幣的使用;不僅如此過去烏來泰雅族積穀存糧的觀念漸形塑成現金儲蓄的觀念。而藉由交易物品的分析也能觀察出日治時期烏來泰雅族的生產物品供給與生活消費需求情況,可以更細緻的觀察他們的經濟生活。 第五章從教化的施行、社會舊習的改變與部落新階層的加入等面向,分別探討烏來泰雅族社會層面的衝擊與改變。教育被日方視為同化政策的重點之一,日方透過由下至上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帶給烏來泰雅族思維內化的改變,教化的過程中一者培養烏來泰雅族具有堅實的農民性格,一者藉由繼續升學或者融入日本生活模式中,使得烏來泰雅族人對日本文化產生了認同,也漸漸地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樣貌。我們從獵人頭習性的消失、打獵習俗的改變、文面文化的泯除、傳統祭儀的改變、屋外葬的推行、現代衛生觀念的引入等方面,都可以觀察出烏來泰雅族在日本的統治與刻意的改造下,原有以gaga為主軸的傳統部落社會結構與生活型態徹底的改變,傳統聚落型態亦改變。整個社會層面的改變其轉變的關鍵時期應是第二階段移住完成後。新聚落以駐在所為中心,周圍設有教育所交易所、療養所、公共浴池、廁所、公共墓園以及信仰中心神社等公共建築。部落的家屋也與傳統家屋迥然不同,而改變為排列整齊的日本式房屋。隨著日本統治力的落實,日本警察替代了烏來泰雅族傳統社會的領導階層,日本警察一方面依靠部落舊有勢力以鞏固統治力,一方面又積極的培植一批接受新式教育的部落青年,並利用各項團體進行宣導而這些新的部落團體或者教育單位,其管轄權已非傳統部落頭目而是直屬於當地警察,就資料顯示自大正十三年起這種轉變已然形成,至昭和四年則是完全取代。然不論是傳統勢力或者是日本培植出來的部落青年,烏來泰雅族傳統部落的領導階層實際是被國家的警察所取代。 第六章結論。對烏來泰雅族而言,日本化是全面性政府力量的落實。一方面是烏來各社在人口數量上無法集結強大勢力;另一方面則是警察駐在所就近監視,以及隘勇線層層的推進。是故,更加速了日本國家力量的進入與控制。因之接續下來的警察政治、撫育措施、社會經濟變革,都推行得相當順利而少有反抗事件。 1903年日本國家力量正式進入烏來泰雅族傳統部落,整個日本統治時期,都以山地經濟開發與教化為主軸。在日本國家的教化下,日語成了普遍的溝通模式。傳統部落以GaGa為主軸所組成的父系社會,在國家的統治下,傳統社會習俗與組織逐漸瓦解,經濟上在強力的山地資源利用下,使得傳統燒耕維生方式改變,而走向農耕定耕化。傳統物物交換的交易方式產生變革,漸而形塑了現代貨幣使用的觀念。在日方的強制統治與同化下,新的社會生活型態與生活空間亦因應而生。

關鍵字

烏來地區

被引用紀錄


林潤宜(2006)。福山部落泰雅族人之狩獵行為〔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1007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