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161.77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 要 人性因有欲望,所以才有經濟活動的產生,而人的智慧才能,也因先天的差異,而有聖賢愚癡勤惰的不同,因此參與經濟活動的結果,必然產生經濟的問題,然人性之中,不止只有欲望自私的本性,同時還有理性利他的神性,人性所處文化愈高,神性的表現就愈加明顯,就像寶石原礦,愈加雕琢就愈顯光彩耀眼。由於人性的提昇,總覺得經濟的動機,並不全然為了賺錢,有時犧牲部分的金錢,反而人生會更有意義,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因為平安、快樂,才是人活在世上真正的目的,賺錢維生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而已。知道人生的目的,理性的一面也就自然的抬頭,而受到世人的青睞。 孫中山先生的智慧,的確高人一等,能洞燭機先,知道經濟的目的不在賺錢,而在養民,所以他提出的一些經濟思想,都是以「民生」做為標的,他在民生主義第一講,便開宗明義的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所以經濟問題,便是社會問題,也即是民生問題。而民生問題的產生,都是源於人性的差異,智能的不同,所以天生的不平等,是不容易改善,然人有善性,以仁義禮智為基,總想彌補天生的不足,因而一些根於善性的理性作為,便紛紛的出現。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井田制度、養民厚生、均富大同…等理性美善的思想,便在中山思想中迴盪,而西洋的貧富不均的經濟問題,也給中山先生提示了思患預防的重要,然中國問題的根源,不外生產、勞力、資本、土地四個要項,然人性不能沒有欲望的動力,所以私有財產,便不能廢棄。而私有財產一多又會產生問題,因此中山思想中,理性利他的制約,便有合理的規範與調適。 中山先生他也知道「萬變不離其中」,所以中道的拿捏,便是掌政者要有的智慧,且時代不同,潮流有異,處理的方法也要隨著更迭,然理性、中道、均衡、平等的處理思維,可說古今不易,也是中山先生經濟思想中,處理經濟問題的最高指導原則,故中山先生在孫文學說第八章上說:「夫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為先知先覺者所決志行之,則斷無不成者也。」可見中山先生處理經濟問題的方法,乃是順天應人,基於人類理性之要求,所研發出來的良善方策。 此外,吾輩所須思考的是,中山先生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思考,及所定的方策,絕不是一時的,他為全民幸福之著想,必然是可長可久千秋之大業,因此,其中心思想,便是順乎天理的天人思想,也就是理性思想、中道精神,果能知此,那麼歷史儘管再變,求均求富的道路,必然愈走愈近,而大同社會,也必因人類理性的覺醒,而逐漸地燃起希望。

關鍵字

民生 經濟思想 理性觀

參考文獻


1.于宗先主編,(1976),《臺灣的工業發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3.于宗先,(1987),《經濟挑戰的迴響》,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4.于宗先,(1993),《蛻變中的臺灣經濟》,台北:三民書局。
54.周憲文,(1972),《西洋經濟學者及名著辭典》,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Enonomic Thought),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