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25.7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約十一萬字,共分為八章加以論述,研究主題為「敦煌話本探微」,希冀藉由敦煌話本彰顯出在唐五代的現實環境下,話本充滿口頭性、趣味性、通俗性之特色,與蘊藏於話本中的生活感與時代感。 本文第一章將研究範圍訂為〈廬山遠公話〉、〈葉淨能詩〉、〈韓擒虎畫本〉、〈唐太宗入冥記〉、〈秋胡小說〉五篇敦煌話本。 第二章探討話本產生的淵源及背景,論述說話伎藝的源流發展與民間說話擷取俗講變文的敘述模式,發展出更成熟的表演,滿足民間娛樂的需求。並對比文人小說與講唱文學於內容、文字、對象上的差異,可見中國小說由典雅走向通俗之發展。 第三章論述五篇敦煌話本之題名、編寫年代、內容敘述。 第四章分析敦煌話本之題材,取材於民間社會所熟悉的佛教人物與道教人物寫成的〈廬山遠公話〉、〈葉淨能詩〉;以歷史人物為依托的〈韓擒虎畫本〉;取材自民間傳說故事,流傳久遠婦孺皆知的〈唐太宗入冥記〉、〈秋胡小說〉。可見說話人為取悅世人,不顧史實真實而做誇張虛構,甚而為增加戲劇性,在重要情節上作較細膩的敘述,使故事的趣味性更形濃郁,以符合民間娛樂文化的特質。 第五章由人物塑造與藝術表現兩方面探討敦煌話本之文學表現,話本運用各種不同的藝術方法塑造出高僧、道士、英雄、帝王、婦女等人物形象;以及說話人逞其巧思,於情節鋪陳、想像力的運用、心理描繪與語言運用上多所用心,深具細膩深入的敘事藝術。這些生動活潑的文學表現正是「說話藝術」的魅力所在。 第六章體現敦煌話本之時代意義,傳達果報輪迴、地獄審判、造功德等佛教思想;反映道教長生不死與符籙精妙的想法深入民間;並真實呈現當時人民生活中的歲時風俗,與必須面對的戰亂頻仍、吏制腐敗現象,表達出人民的期盼與不滿。 第七章歸納敦煌話本之寫作體裁、內容題材、形式結構、情節佈局,並與宋元明話本作一比較,可見兩者一脈相承之關係。 第八章總結全文,並整理可能藏於俄國的〈唐太宗入冥記〉地獄描寫內容,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相對照,兩者所描繪的地獄刑罰十分相像,奠定了後世中國民間文化中地獄概念的模式。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