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152.162
  • 學位論文

故鄉心.大地情

Heart for my homeland, Loving from the earth

指導教授 : 蘇憲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多年的教職、創作之餘,一直深感充實之不足,三年前有幸在睽違多年後,又重溫學子身分,古人謂:「學而後;知不足」誠之謂也。三年來的承蒙多位教授的不吝指教,除增進了自己的教學資源也擴大了藝術的視野。 回顧創作的歷程,多年來,一直在外在的形式和內心的意象世界中探索,這次選擇「故鄉心、大地情」來作為創作題目,一來在於一解年少離鄉的思念與一絲的悵然,再則,回思成長下的這塊土地,來自小鄉鎮記憶,更是目睹了從農業社會步入到工業社會的轉變、生活型態的改善、景觀的變遷,價值觀的演變,科技拉近了人與人的外在距離,卻疏離了內心的信任,物象的價值觀,讓「成就」的定義,被放置在超乎人性之上。 猶記多年前讀到一文,談及美國的布魯克林區,敘述市政府每年在其區投入的建設經費龐大,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只要生活改善,經濟許可,第一想到就是搬離該區。現在大部分農村呈現人口外流、小鎮沒落,但故鄉的泥土依然芬芳,如果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存在著「月是故鄉圓」的心理,一切情況也都會改善,也不會有那多人浪跡國外,不想回家,心理建設重要也在於此(註一),而不是存在猶如-失根的蘭花,那種現代人的迷惘、失落,擺脫猶如陳之藩般淡淡的文人哀愁。 柏拉圖也說:「美是善的入口」。人藉著語言、文字與別人作思想和經驗的溝通,藉藝術與別人做情感的交流。托爾斯泰認為-「藝術就像語言一樣,乃是心靈的交通工具,也即是進步的工具,因為他促成人性止於至善。而知識的目的,是在增進人生之幸福」。(註二) 台灣,這個美麗的寶島,歷經多少先人的血汗經營而來,我們已經享受了進步的果實,然而這幾年來,這塊土地經歷了大自然的反撲、經濟的衰退、失業率升高,而在創作的此時,正是國人面臨抵抗SARS的防疫作戰中。這陌生的敵人,正試圖吞噬著人心,恐懼、無助和不信任感,掩蓋了我們共同成長的記憶和價值。如果我們不能從這些大環境改變的啟示中,去省思,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人跟自然的共存之道,那一切在表象的進步中,似乎沒給我們帶來太多的幸福,反而遺忘了我們內心最深層的、最可貴的一面。希望藉由關懷對這塊土地的共同情感及內心深處的認知,發現更多人性的光明面,一起體會在這塊土地孕育下的成長經驗,珍惜、攜手一起渡過眼前的難關。

參考文獻


柒、參考書目
1.馬以工(1979)。尋找老台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2.劉文潭(1967)。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3.連橫<台灣通史>卷24;<藝文志>頁616。文源。台北。
4.陳來興 給台灣繪畫界的一封信(1984年6月18日-24日)。自立晚報連載。

被引用紀錄


許瑞展(2013)。吾土吾民-許瑞展水墨人物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1201418040286

延伸閱讀


  • 林美麗(2014)。我的故鄉海翁台語文學(155),136-137。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21018003-201411-201501060040-201501060040-136-137
  • 莊文福(2006)。永遠的鄉愁-洪醒夫小說中的鄉土情懷研究與動態(13),19-37。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6836014-200601-x-13-19-37-a
  • 陳宜誼(2006)。萬里故園心-北美華文小說中的家國意識〔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02-0807200617272800
  • 唐富美(2013)。Feeling Nature with a Sensitive Heart四季兒童教育專刊(39),2-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8166695-201307-201401130030-201401130030-2-3
  • (2021)。Heart Sutra佛學與科學22(2),43-4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6072952-202109-202209140006-202209140006-43-43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