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5.174.19
  • 學位論文

清朝前期天然災害賑濟政策研究(1644-1795)

指導教授 : 莊吉發教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中國領土廣闊,地理氣候條件複雜,對於天災頻仍的中國來說,災荒無時無刻危及人民的生活,故自古以來,政府即意識到救荒備急政策的詳盡與否,影響到國家政策的制定,有時也關係到政權的轉移,故嘗試建立一套災害救濟制度。當然,清朝亦洞悉此一弊端,故在入關局勢穩固後,不得不對賑救災害的網絡作一番檢視,以確保國祚的延續。本文以西元1644至1795年的清朝為討論斷限,從入關前的生疏,到乾隆時期的成熟,其政策的延續與形成過程,正可由此一歷史發展脈絡中得到答案。本文計畫將中央政府對地方層層下達的救災機制與政策,作一探討,希望透過對清政府賑濟政策的研究,檢視中央對地方災害的處理及應變,將先人的智慧與治國理念傳承下來,並以另一個視角,來觀察大清帝國的運作情形。 至於討論的範圍,除了討論天然災害的救賑情形外,更探討清朝對各類災害的態度。在資料的使用上,本文主要以《起居注冊》及《上諭檔》、《實錄》、《大清十朝聖訓》及官書史料,加上清代臣工奏摺中皇帝的硃批,來分析順治、康熙等皇帝在天然災害危機處理方面的態度;《內閣大庫》檔,以及由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蒐集的《內閣題本》資料,來勾繪大一統前賑災政策的大致輪廓;至於雍正、乾隆兩朝所留下的史料相當豐富,本文的後三部分除引用上述史料,來了解救災經費及蠲賑狀況的進行外,更以北京故宮出版的《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及《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以及台北故宮出版的《宮中檔康熙朝奏摺》、《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宮中檔乾隆朝奏摺》,來加強對賑災經費來源、運用的深入了解。此外,本文的寫作亦參考兩岸故宮未翻印成書的豐富史料—其中,台灣故宮藏有數量龐大的軍機處檔的月摺包、史館檔資料;北京故宮所藏北大移交的《內閣題本》、《軍機處錄副奏摺》以及台北故宮所缺乾隆朝的硃批奏摺,都是本文寫作的重要史料來源。 清朝在漢人的眼中雖是「外來政權」,但在入主中原後卻也繼承了「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之說,因革損益前朝的荒政措施,建立了一套與歷朝政權相較之下,大為完備的救荒制度。清朝前期君主多實心任事,留心民間疾苦,在調節糧價、備荒賑災、勘災審災以及蠲緩錢糧方面都有一定的機制。

關鍵字

天然災害 賑災 賑濟政策

被引用紀錄


施 姵 妏(2008)。清代臺灣的地震災害與救助措施(1684-189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8.0007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