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37.243
  • 學位論文

清代後壠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

指導教授 : 溫振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後?位在後龍溪下游平原,加上有河口港機能,不僅是漢人移墾苗栗地區的重要門戶,在有清一代更成為苗栗地區與後龍溪流域的吞吐港。本區沿海砂丘地形發達,土壤肥沃度不夠,加上強勁東北季風,造成沙塵蔽天,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因背山面海,取水方便,因此後?地區的開發可追溯自新石器時代中期。在漢人未進入開墾之前,本區主要是道卡斯族後?社和新港社的社域範圍。康熙末年漢移民漸次墾殖本區,到乾隆中葉進入拓墾興盛期。透過契約的分析,瞭解漢移民的移墾使原有的平埔族勢力逐漸消退、貧化,甚至社會文化也面臨嚴重危機。乾隆晚年到嘉慶年間,漢人聚落、街市逐漸形成,後?街因具備水路交通優勢、港口商業機能,成為鄰近鄉庄的中心。但漳泉分派相互械鬥,擾亂滋事;盜匪覬覦,破壞境內繁榮景象。因此地方自治組織在官府的授權之下應運而生,「街莊組織」以維護治安、抵禦盜匪為主要任務,整合了民間的力量,成為穩定社會的一種方式。族群關係緊張的現象,也使原有的原鄉神信仰進一步超越血緣、祖籍,改以地緣關係凝聚聚落內的人群,穩定社會秩序。而在開發的過程中,某些人會因為個人的條件、財富、努力以及社會評價,成為社會的領導階層。開墾初期,後?地區的領導者,是以豪強型或經濟型領導人物為主,之後文教日益興盛,由科舉取得功名而光耀門楣的仕紳階層出現。他們除了透過一般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外,也有部分是經由捐納或因械鬥與動亂頻繁藉由軍功進入仕紳階層延續家族的地位,漢人社會已然形成。

關鍵字

後龍鎮 後? 後?社 新港社 後?港 道卡斯族

參考文獻


不著撰人,《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台灣文獻叢刊第15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不著撰人,《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台灣文獻叢刊第29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不著撰人,《清職貢圖選》,臺灣文獻叢刊第119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不著撰人,《清會典臺灣事例》,臺灣文獻叢刊第22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不著撰人,《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