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57.186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吳明益,一位「六年級」新世代作家,同時寫作「小說」與「散文」,其作品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第一屆王世勛小說新人獎、梁實秋散文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台北國際書展獎等多項殊榮,在文壇上倍受矚目及肯定。。小說作品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及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散文作品則有《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 「文字」是吳明益認為較能掌握與表達自我的途徑。在寫作過程中,常藉由理解他人或他種生命型態來理解自己,希望透過這些生命場景的呈現,嚐到所謂「生命的滋味」。以小說發跡的吳明益,曾被宋澤萊先生稱譽為「美麗的初航」,於一九九七年擔任昆蟲展覽館解說員期間,開始掙扎於過去以人為思考中心的模式,重新思索「人與自然」的關係,親身經驗自然並領受「自然的教誨」後,投入自然書寫行列。 然而,從寫「人」的小說到寫「蝶」的散文,如何取得其中的平衡點?同時進行散文與小說兩種不同風格的文類創作,之間該如何拿捏、又經歷何種的轉換過程?對於吳明益而言,只是「生命的材料改變」而已,並不需刻意去區隔「人」與「蝶」、甚至是後來的「水」,因為他認為沒有一個人的記憶中只有人類,人們的記憶幾乎是必須靠著其他生命與非生命的象徵才得以完整。此外,曾被歸為「新鄉土小說作家」的吳明益,與同世代其他小說家有何異同之處?被劉克襄稱為「台灣特有種」的散文作品,在臺灣自然書寫方面的成就,有何承繼與開拓之處? 本論文擬就上述幾個問題意識,對吳明益的小說及散文作品進行爬梳,作一探討研究。

參考文獻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6年9月。
劉克襄。《旅次札記》,台北:時報文化,1982年。
王家祥。〈台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土地〉〉,《中外文學》23卷12期,1995年5月,頁68-71。
吳明益。〈且讓我們蹚水過河:形構台灣河流書寫/文學的可能性〉,《東華人文學報》9期,2006年7月,頁179-212。
邱錦榮。〈作品、理論與生態批評〉,《中外文學》23卷12期,1995年5月,頁21-35。

延伸閱讀


  • 嚴志雄、鄧怡菁(2004)。錢謙益文學研究要目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4(2),121-133。https://doi.org/10.30103/NICLP.200406.0007
  • 翁精國(2011)。蔡松年《明秀集》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762
  • 廖承萱(2015)。陳雨航作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4022918
  • 謝成豪(2009)。明蕅益大師著述繫年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5),1-47。https://doi.org/10.29730/SJCLO.200903.0001
  • 申惠豐(2010)。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美學思想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0),81-115。https://doi.org/10.6458/JTLS.201004.0081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