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60.85
  • 學位論文

學校權力結構之研究:新制度論的觀點

指導教授 : 潘慧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學校組織權力結構的再構是1990年代台灣教改的核心主軸之一,諸多法令的制訂與修正,均意圖對學校權力結構產生制度性的框架作用。然而法令與政策的改變,在組織場域究竟是達成了預期的政策效果,抑或僅是另一種書面文章?其中的轉化機制與結果,便成了理論面與實務面均值得探究之議題。 本研究以新制度論為理論視角,由制度的角度出發,針對四所公立國民中學之權力結構進行深入探討。研究目的有四:一、鋪陳影響學校權力結構之鉅觀制度脈絡的變遷;二、探討不同場域脈絡下個案學校權力結構的形構;三、分析不同場域脈絡下個案學校權力結構的影響;四、彙整研究所得提出學校行政革新之相關建議。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歷史分析與個案研究,首先縷析影響學校權力結構相關制度的變遷,再以四所個案學校為例,探究行動者在不同脈絡之下,如何透過策略性行動,形構出該場域權力結構的樣態,而此權力結構又對行動者與制度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學校權力結構鉅觀制度之變遷可區分為「行政專權期」、「改革鬆綁期」與「多元互動期」三個階段。 二、學校權力結構制度面的重大轉折,是解嚴後體制外的中上階級取得政治機會所發動及主導。 三、目前學校權力結構就制度面而言是一種軟性的制度,地方與學校層級的行動者擁有較大的策略運用空間。 四、學校權力結構是上層制度環境下,場域脈絡與行動者互動的結果。 五、學校權力結構的樣態有其脈絡性及多元面向。 六、學校權力結構的影響因樣態之不同而有差異。 七、學校權力結構的影響受行動者認知及組織規模所中介。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提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相關人員,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參考文獻


方至民、翁良杰(2004)。制度與制度修正: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路徑變遷(自1973至1993)。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3),351-388。
王開弘(2006)。台灣防疫政策的歷史制度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
何明修(2005,11月)。重構國家與教師的關係:朝向統合主義的利益中介。論文發表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之「華人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邱育琤、邱永明(2004)。「新」政府,「舊」官僚?:中央政黨輪替與行政菁英的流動。公共行政學報,12,1-4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