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132.192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梧棲地區位於台中縣的海線位置,雖然台中港為十大建設之一,替它提昇了不少重要性,但在清朝之前,梧棲鎮卻只是沙轆社、水裡社的社域而已,鄰近梧棲鎮的沙轆社、牛罵社和水裡社的社址都離梧棲鎮有點距離,只因梧棲鎮並非一塊豐腴之地。即使唐山過台灣,漢人也多選擇清水、沙鹿為第一優先地,等到這些地方都開發飽和,才會往梧棲鎮開墾,可見,梧棲鎮土地並非為漢人開墾時所第一優選之地。 梧棲鎮中央路以東多為漢人所開墾農田之地,不少契字發現,漢人來台之初先跟沙轆社民?得土地開墾,爾後,沙轆社民不但無力耕種還無力將典?給漢人之地收回,可知沙轆社民之困窘。沙轆社民因經濟壓力、無力自耕和人力不足等三種原因下,漢人取代沙轆社民在此開發農田,也隨著灌溉的需要將水圳不斷的修築,從清水、沙鹿拓展至梧棲鎮,但因梧棲鎮位於五福圳的末端,為此還發生過幾次爭水糾紛。而中央路以西之地,漢人也是跟沙轆社民典?開發成魚塭,道咸以來,因梧棲港的發展帶動這裡的商業發展,漸漸成為港口街市,不僅霧峰林家和龍井林家在梧棲港附近設有倉庫,甚至還在梧棲鎮租地,今日的梧棲鎮的地名公館是因此得名。 清朝民變中的戴潮春之亂時,梧棲港扮演著轉運的重要據點,以及中外聞名的梧棲港樟腦衝突事件,都顯見梧棲港之重要性。 漢人在開墾完成之後,隨著港口經濟的發展,而有餘力出錢出力建造廟宇,也因為商業區收入較農業區豐腴,故梧棲鎮的寺廟多集中在梧棲港街附近,跟土地有關係的土地公信仰、王爺信仰、媽祖信仰,這裡的廟宇密度之高僅次於鹿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梧棲鎮位於海邊,媽祖的信仰更是深入地方,於是,信仰媽祖的跨區域連庄組織出現,中央路以西由朝元宮的媽祖形成跨區域的祭祀圈,而中央路以西的浩天宮,更是跨梧棲鎮、沙鹿鎮漢龍井鎮區塊為大肚中堡五十三庄的信仰圈。 移民社會中的漢人將故鄉所崇拜之神帶來供俸,而供俸信仰之家廟,在每有靈驗後,信徒增加後,募款建造成為村廟,使漢人透過信仰凝聚對地方的認同感,透過對神的信仰使來自不同區域的移民融合成為一體,發展建構成一個漢人聯庄性組織的自衛、互助團體。

關鍵字

梧棲 沙轆社 水裡社 梧棲港 移墾 寺廟

參考文獻


1959《治臺必告錄》,台灣文獻叢刊第1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番社采風圖考》,台灣文獻叢刊第九十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 《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41,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 《裨海記遊》,臺灣文獻叢刊44。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05種。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