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87.207
  • 學位論文

王雱《南華真經新傳》思想體系詮構

指導教授 : 江淑君先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王雱身為王安石之子,其解莊之作《南華真經新傳》,是王安石學派保存最完整的莊學著作,可作為理解王安石學派詮解莊子其人其書的一個視角。然而,自宋代以來,抨擊和讚譽《新傳》的學者意見兩極:毀詆者往往從王雱人格可議處著眼,連同其著作一?否決;讚譽者則認為王雱義理精闢,以莊解莊,孫應鰲甚至認為王雱之作,是歷來解莊之作的翹楚。 如此看來,毀詆《新傳》者,受中國長久以來「人格即文格」的思維影響,認為王雱人品既有瑕疵,《新傳》就算義理精闢,也不足為觀。然而,既然《新傳》義理可觀,站在現代學術的客觀立場,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單純從文本出發,試圖對《新傳》義理作分析與詮構,鄙棄主觀成見,豁顯《新傳》義理的精采處,並檢證孫應鰲、王弘和四庫館臣對《新傳》的讚譽是否如實。   前輩學者對《新傳》所作的研究,多傾向概略介紹,至於文本的全面爬梳與思維建構,則付之闕如。大陸學者對《新傳》的研究更是良莠不齊,甚至僅以《四庫》本《新傳》為底本,過度渲染發揮,不僅讓《新傳》整體面貌更顯模糊,也因為其過度詮釋、出於己意的論述,導致《新傳》義理在其筆下變得支離破碎。筆者以為,惟有將《四庫》本和《道藏》本互校,並鎖定書中關鍵詞,抽繹相關文獻,先釐清外在的文本結構與創作意圖,進而理解王雱思想背景的來源,方能根據關鍵詞建立《新傳》的思想體系。   第二章「《南華真經新傳》形式結構的內在理析」中,筆者試圖釐清王雱《新傳》的創作意圖與預設立場,從《新傳》中?沉王雱的自述之詞,分析他對莊子其人其書的論述,以檢證其撰作意圖和目的。《莊子》自郭象以來,便分為內、外、雜三篇,但《新傳》的文本形式結構卻只有標誌內篇,缺未標明「外篇」和「雜篇」,筆者因此大膽假設,《新傳》「外篇」缺漏的五篇中,首篇或有標誌「外篇」,但未標明「雜篇」,故或許王雱僅將《莊子》分為內、外二篇。因此,本章以此為出發點,將內七篇以外的篇章皆歸入外篇,再分別析論內、外二篇的形式結構。   第三章「《南華真經新傳》內在詮釋思維的承繼與開創」,分別從莊學史脈絡、王安石思想和《新傳》本身的詮解向度三方面,對王雱思想的承繼與開創,予以爬梳廓清。王雱明確批判郭象的逍遙義,因為郭象以為萬物只要適於自性,便皆可逍遙,和王雱以「道」為依歸的論點不合,基於逍遙遊乃是莊學的最高境界,為了建立自己的體系,王雱不得不解構影響甚久甚深的郭象之說。成玄英對於《莊子》書中的「心」,有「成心」和「靈臺之心」兩種說法,若據成氏之說,則莊子是將心區分為二,其一要極力避免防止,另一則為通達大道的入徑。王雱則不然,他以為「心」即人之主體,所以「成心」是挺立主體,並無貶義,藉此凸顯「心」的作用。自郭象以性分之說解《莊》,唐代成玄英以心性之學疏《莊子注》,在宋代以前,以心性之學解《莊》已是一種趨向。王雱深受王安石性命道德之學的影響,於是將道德性命之學導入《新傳》,豐富了莊學義理詮釋的面貌。王雱吸納父親王安石的學說,表現在裁削王安石文章,作為《莊子》文句的解釋;以王安石「道一」的宇宙論,作為《新傳》「道論」的骨幹;援用父親的性命之學,作為《新傳》道德性命之學的基本論述。詮解向度是江師淑君提出的概念,淑君師從分析宋代老學,發現宋代學者在詮釋《老子》時,會援引儒家經典、佛教經典或概念,藉以達到比附或會通的效果,本章則逕自稱為「詮釋取向」,即詮釋文本時取用的詮解向度。王雱在詮釋《莊子》時,除了以莊解莊之外,還援引儒家經典來詮解,主要有《易傳》、《論語》和《孟子》;援引佛教典籍和概念中,以「真空妙有」一詞被引用次數最多,並以此比附「道」;《新傳》亦援引《老子》,《老子》關於「道體」的描述最常被引用。詮釋取向因為是援引文本以外的典籍,思維體系可能有共法之處,但彼此之間多不相應,因此常會造成義理的滑失,《新傳》在引儒解莊和援佛入莊二方面,都有義理滑失的問題。   第四章「《南華真經新傳》的思想體系」,以「道」、「聖人」、「性命」和「治世」四組重要概念為主,將相關的文獻予以歸納、分析、綜合,試圖建構《新傳》的思想體系架構。「道」是《新傳》的形上依歸,具有整全為一、真空妙有的特性,是人與萬物形體、性命的根源,因此就其根源性來說,人和萬物是「同根」的,也就是根源性一致。既然「道」是形上根源,性命亦從「道」所生,則性命的本質自然和「道」相同,人要保持其性命,也要向「道」學習和復歸。教化人民,讓人民瞭解「道」的真實面貌和內在意涵的,便是「聖人」的職志。聖人擁有至人和真人的境界,不過聖人可以教化天下百姓、進行外王事業,這是至人和真人所不能的。聖人是啟發天下百姓性命,使其復歸「道」的關鍵人物,也是唯一擁有治世權力的人。性命是「道」賦予萬物的,但人因為被外物所引誘,迷失本心,結果導致性命被遮蔽,淪為被物所役、沉迷異學的人,無法復歸於本初性命;聖人則救治天下之民的失性,使復歸於靜。救治失性的方法,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工夫修養,惟有循序漸進,先窮知天道之理,恪盡本性之靜與才用,方能達至天命,與道為一。治世之方,必須教化有序,王雱據王安石之說,認為必須依序使人民明白天、道德、仁義、分守、形名、因任、原省、是非、賞罰九種事物的內涵,如此才能施與賞罰;其次,聖人所有的作為都是有為,但最終必須化去有為之跡,達到無為,才能算是臻至至妙,治世之業也才真正完成。

參考文獻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2月第4次印刷。
高柏園先生:《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2刷。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3次印刷。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劉笑敢:〈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

被引用紀錄


李雅嵐(2009)。《莊子》「內聖外王」說疑義商榷〔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0777
王萬得(2013)。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93338
劉芷瑋(2017)。蘇軾莊子學的美學工夫論〔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40120181554107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