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論》為唐代重要的道教經典,其作者司馬承禎為上清派宗師。《坐忘論》具有豐富的思想意蘊以及嚴密的理論體系。鑑於過往學者較少全面性地檢視並詮釋其義理全貌,因此本論文主要針對其義理進行深入的的探究與詮釋。本文據其理論內涵將原本《坐忘論》七種修道法門進一步劃分為兩種境界型態與三個修道階次:一是從「敬信」到「真觀」,屬於凡夫的修道型態,著重在修持工夫上;二是進入「泰定」之後,修道者超凡入聖,並接著向「得道」邁進,其時則工夫與境界合而為一,即工夫即境界,即境界即工夫。三個階次則是凡夫修道型態裡:(一)漸進修持,為道日損;(二)出離虛妄,觀見真理;以及超凡型態中:(三)超凡證真,同於大通。 除了「敬信」是坐忘之法自始至終需要堅持的原則之外,「斷緣」及「收心」為初入道者由外而內的心性修持工夫;待能收心之後,則心性經過第一次的超拔,便是小成者。以此為基礎,經過「簡事」和「真觀」,進行更進一步的修持,終能到達凡夫修持最高境界。此是工夫中有境界。等到進入「泰定」之後,則修道者已然超凡入聖,此時的工夫修養與凡夫型態截然不同。「泰定」本身即是一種境界,而保持「泰定」狀態則是其工夫,因此此階段工夫與境界相即不離,藉著慧而不用,使定慧相即不二。在「泰定」的境界中「資薰日久」,則道發揮其至力,能夠「染易形神」。煉形同神,形神合一,同冥於道,非唯及心,兼被於形,則能得道成仙。 就在這樣的建構下,《坐忘論》完成了其心性修養的工夫理論,而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則《坐忘論》所展現的思想特色主要表現在其對心性修養的強調,重視實踐與理論的可行性,並主張以漸修的方式進行工夫修持。同時面對佛教理論的強力挑戰,其藉由建構《坐忘論》的思想體系,融攝佛教的概念而將之置於道門之下,並凸顯出道教在兼顧形神上的理論優越性,進而回應佛教理論,展現出道優於釋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