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29.19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自民國八十八年《衛星廣播電視法》制定後,談話性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到目前為止,新聞電視頻道有多二、三十餘個時段充斥著談話性節目,是世界上所少有。近年來,市場導向的節目產製蔚為風潮,節目製作從業人員普遍相信製作成本低、娛樂價值高的新聞綜藝化作法,有助於提升收視率。不過,國外研究已相繼指出,這樣的新聞操作方式,對短期收視確有刺激作用,在長期而言卻因未能真正滿足觀眾的需求,而導致新聞觀眾加速流失。 近年有關於訪談性節目的研究,內容雖然多元,文獻也相當豐富,但大多著重在單一個案現象分析,鮮少探討在成本考量及收視壓力下,訪談性節目所挑選的議題設定動機,及其內容戲劇化呈現,是否有助於觀眾對新聞議題的認知有幫助。 為了增加研究的完整性,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訪談了近八位在訪談性節目上具代表性的受訪者,觀察並分析近年訪談性節目為了收視率而製造「戲劇化效果」,卻忽略媒體識讀所應負起的社會責任。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蔡琰、臧國仁(1999)。〈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58:1-28。
劉立行、胡煜宗(2015)。新聞一窩蜂報導與接收分析初探:以洪仲丘案為例。《復興崗學報》,第106期,頁69-93。
東尼.華格納(Tony Wagner)(2016全新修訂版)。哈佛大學這樣教出孩子競爭力:未來人才一定要具備七大生存力,宋偉航譯。台北:方言文化。
劉渼 (2008)。創意說故事後敘事模式的教學應用研究。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頁1-3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