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210.133
  • 學位論文

治身到治國:孟荀身心之學之轉化與體現

none

指導教授 : 黃瑩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第一章「緒論」,談及本文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第二章「孟子身心轉化之依據與基礎」,孟子言心為吾人所本有之道德根源,養心為道德實踐工夫之操存與擴充,要先立乎其大者,並把握「心之官」(大體)的發用,勿為「耳目之官」所役使;孟子的「氣」有其道德意涵,養氣即為浩然之氣的培養的過程,本文並歸結出養心、養氣、養身一也的結論。由於心身之間的矛盾衝突,是由人的欲望開始的,故對「身」的討論必須將耳目之欲包含在內,從而確立身心轉化之基礎為「心—氣—身」這樣的架構。 第三章「荀子身心轉化之依據與基礎」,荀子的「心」的職分可分為認知心、天官與天君,認知心與天君可經由虛、壹、靜的修養,以及對禮義的認知與把握,來進行道德實踐,而有道德意涵。荀子之「氣」是種物質概念,為人與萬物共有同有的基礎,然而人之血氣與自然之氣不同,故對人之「血氣」必須以禮來加以調節與導引;荀子從人之生理欲求以言性,若不加以節制則會產生暴亂之事,如此則主張人欲之私必須由禮來加以節制、克制。 第四章「孟荀身心轉化之完成與體現」,此章討論身心轉化完成之後的聖人/君子,孟子言「踐形」,荀子言「美身」,都是完成之後身、心一體的展現,此時聖王與國家「心—身—國」已然融合為一體,在聖王,其道德或禮義已然遍乎其身,其一言一行都是道德或禮義的展現。孟、荀對於人性與道德修養都是從身體出發的,修身與治國之理有其相通之處,聖王道德生命強度表現在政治上,在孟子乃言「仁政」,荀子則言「禮治」。至於聖王與臣子的關係,可用「相對性」與「絕對性」來概括,從而歸結出孟子以民意為依歸,故道德優先於政治,荀子則是政治意涵較為側重。 第五章「結論」,為本文論點之回顧與總結。

關鍵字

踐形 美身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10月)。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延伸閱讀